本病又称肢端血管性皮炎(acroangiodermatitis),系由于静脉淤滞而出现的下肢紫癜性损害。常伴有静脉回流阻滞的因素,如静脉曲张和心力衰竭等,以致静脉压力增大、红细胞外渗所致。
(一)发病原因
病因未完全明了。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组织病理主要改变为真皮浅层小血管尤其是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管断面增多,可见红细胞外渗及嗜含铁血黄素细胞,而表皮无明显变化。
主要与慢性炎症及微血管病变有关。先天或后天性长期的静脉高压使微脉管系统的血流减慢,毛细血管扩张并损伤毛细血管的通透屏障,从而使液体及血浆蛋白可以进入组织,导致组织水肿,并引起红细胞外渗,形成淤积性“紫癜”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这些会导致微血管病,活化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至受累区域,形成慢性炎症,血小板在微脉管中聚集并可能引起灶状血栓形成。因此,典型的淤滞性皮炎分布区就是微血管病变最重的区域,即内踝上部,而且皮炎最常出现在曲张的静脉之上。另外,局部用药处理不当或继发静脉性溃疡的渗出物易引起过敏性和/或刺激性皮炎会加重皮肤炎症反应甚至造成泛发湿疹表现,即自身敏感性皮炎。
常见症状:水肿、溃疡、硬化
损害为小的紫癜性斑点,可融合成1至数厘米大小不规则的斑片,成集簇性播种状分布。也见有毛囊性损害。呈黄色或褐色,因含铁血黄素细胞破裂产物沉着所致。表皮正常轻度湿疹性改变。伴或不伴有水肿、溃疡、硬化和其他静脉功能不全(淤滞)体征。本病好发于下肢,尤其是小腿,可蔓延至足背、脚趾,故多发生在静脉扩张或浅静脉瘤性静脉处。
临床上根据以小腿为主,大小及形态不一,常沿浅静脉扩张处分布的紫癜性斑片,诊断不难。
检查项目:束臂试验
临床皮肤检查:皮疹为小的紫癜性斑点,可融合成1至数厘米大小不规则的斑片,成集簇性播种状分布。也见有毛囊性损害。呈黄色或褐色,因含铁血黄素细胞破裂产物沉着所致。表皮正常轻度湿疹性改变。伴或不伴有水肿、溃疡、硬化和其他静脉功能不全(淤滞)体征。
其他检查:除束臂试验常为阳性外,一般无异常。
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淤积性皮炎、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炎。
1.淤积性皮炎:先开始在小腿下1/3出现轻度水肿,休息后可消退,站立或行走时间长即又复出现。渐起红斑或褐红色斑片,有时可呈紫癜样斑片,呈圆形,约五分币大小,其上轻度糜烂和结痂等,边界较清楚,自觉瘙痒。
2.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炎:本病常不对称地发于小腿伸面,为针尖至针头大瘀点组成的大小、形状不一的斑片。病因不明。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临床表现初为群集、粟粒至针帽大的淡红色瘀点或瘀斑,逐渐增多后密集成片而成为形状不规则的橘红或棕红色斑片。
淤滞性紫癜的主要并发症就是皮疹,本病一般无直接诱发的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随着审美观念的提升,以及长期的工作压抑等因素抑郁症倾向的病人越来越多,对于某些具有抑郁倾向的患者,因紫癜持久不退而影响容貌,故可因此诱发抑郁症的可能,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本病的防治应针对静脉淤滞的原因,如抬高下肢,使用弹力绷带及穿着高筒弹力袜等有助减轻病情。同时也可以进行下肢的按摩以及用艾草泡水后泡脚均有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利于紫癜的消退。平常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降低血管的脆性,减少出血的发生。
(一)治疗
本病主要是引起皮肤的外观异常,除此之外对身体并无其他严重的损伤。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如局部按摩促进血液的回流。对于明显紫癜的患者,可以给口服维生素C、路丁、丹参片等改善循环,以及降低血管脆性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紫癜的发生。
(二)预后
病程为慢性,可持续几个月至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