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肾炎又称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主要影响肾间质(包括肾小管、血管和间质)疾患的总称,不包括可引起继发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疾患,如肾小球肾炎等。 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肾衰竭综合征主要影响肾小管及间质组织。
是对药物治疗的过敏毒性。与大多数病例有关的仅是少数药物(在80多种相关药物中)药物相关性病因的识别很重要,因为严重的肾脏损害经常可预防或逆转。结节病,军团菌病(由军团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链球菌,病毒感染和某些中草药亦可能有关。
常见症状:多尿、蛋白尿、少尿、荨麻疹样皮疹、发热
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表现各异,但典型表现是暂时性与用药或感染有关的急性肾衰伴或不伴少尿。在多数病例中发生发热,可伴有荨麻疹皮疹。尿沉渣中常出现白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管型,但有时可无异常。>75%的病例可同时在血和尿中出现性嗜酸性细胞(应用Hansel染色)。蛋白尿通常是少量的。非类固醇抗炎药诱导的疾病,典型的常缺乏发热,皮疹和嗜酸性细胞增多表现。但经常可见肾病范围蛋白尿伴肾小球微小病变(亦见于氨苄青霉素,利福平,干扰素或雷尼替丁)。
许多病人出现小管功能障碍体征,如多尿(浓缩缺陷),容量减少(Na保存缺陷),高钾血症(K排泄缺陷)和代谢性酸中毒(酸排泄缺陷)。因为间质水肿肾脏通常较大和过度吸收放射活性镓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白细胞。然而,67镓放射性核素扫描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检查项目:肾活检、肾功能检查、血象、血液生化、肾脏彩超
肾活检是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指征包括诊断不能肯定或肾衰进展。肾小球通常是正常的。最早期表现是间质水肿,典型的随后出现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严重病例中,可见炎性细胞侵入衬在小管基底膜的细胞间空隙(小管炎)。在其他标本中,可能见到继发于甲氧苯青霉素,磺胺类药,分枝杆菌和真菌的肉芽肿反应。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的存在提示结节病。免疫荧光或电镜很少能显示病理学特征变化。
间质纤维化及小管萎缩的有无,有助于急、慢性间质肾炎的鉴别;小管炎则有助于与肾小管坏死相鉴别。
1.肾脏浓缩能力障碍;
2.肾脏保钠障碍;
3.肾脏钾排泄障碍;
4.肾脏内分泌功能不全等。
主要治疗急性风湿热,对肾脏改变要追踪观察,注意鉴别诊断,因本病为短期,自限性,无需特殊的治疗,一般随风湿热的好转而好转或恢复正常,若血尿明显者可参照IgA肾炎的治疗。
应卧床休息,大量饮水,每日摄入水量应在25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细菌、毒素及炎性分泌物迅速排出。可食用酸性食物或口服大量维生素C,使尿液酸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提供丰富的营养,包括充分的热量、数量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