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色素性荨麻疹
色素性荨麻疹

色素性荨麻疹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病因

  病因不明,皮损内有较多的肥大细胞,因而此病被认为是一种肥大细胞的肿瘤。在病人的肝、脾、淋巴结及骨髓内也可有很多肥大细胞,因而被列为网状内皮组织肉芽瘤类疾病之一。皮肤中肥大细胞的过度集中可和先天性有关,种痘、注射破伤风抗毒不经,发生水痘或麻疹,甚至于精神遭受刺激,可促使这种先天异常性疾病出现。皮肤的色素沉着是由于黑色素增生,而斑块及结节是由于肥大细胞大量聚集所致,用路易士三联反应显示,摩擦皮损的部位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影响毛细血管壁的舒张及通透性,于是局部出现风团皮疹。由于本病在某些人种中多见,可见家族发病者,并有父母中1人与1~2个小孩均患本病,因此认为是隐性遗传。

症状

  常见症状:淋巴结肿大、瘙痒、水疱或大疱损害、风团、肝脾肿大

检查

  检查项目:真菌组织病理学

治疗

  除了成人型外,病人一般在青年时期自然痊愈,因此以保守治疗和对症治疗为宜。首先是避免各种激惹因素,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单个皮疹若症状严重可于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必要时手术切除。   2.系统治疗:   1)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或H1受体拮抗剂均能有效控制症状,达到止痒,减少发作的效果,如①新近报告曲尼司特5mg/(kg.d)口服,有良好效果。②色甘酸二钠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婴儿和儿童每日60-200mg,成人每日400-800mg,分3-4次口服,有较好疗效,最为推荐。③抗组胺药酮替芬、扑尔敏、赛庚啶、羟嗪等亦为常用药物。   2)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或H1受体拮抗剂(如酮替芬、扑尔敏、赛庚啶、羟嗪)与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联合应用。   3)PUVA治疗有助于解除皮肤瘙痒症状,但仅短期内有效,必要时可采用。

饮食

本病预后较好,大多数为良性经过,具有自限性。一般幼儿发生的广泛性色素性荨麻疹预后最好,一半以上病例可以在少年时期消退;后来发病的预后稍差一些,成人则很少自退,但呈良性,仅极少病例发生恶变。无论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病人,均有一小部分病人可发展成系统病变,但是其中极少数会导致死亡。需要避免激惹因素,禁用阿司匹林、吗啡等促进组胺释放药物,避免食用海鱼、腌制品等促进组胺释放食物,穿柔软全棉衣物避免机械刺激;避免过冷过热、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症状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应注意的问题避免组胺含量较高、或者促进组胺释放的食物,如海产品,贝类、菌菇类、腌制品,酒类、辛辣刺激食物或者不新鲜的食物。 避免促进组胺释放的药物,如吗啡、阿司匹林、可待因、奎宁、肼苯哒嗪、毛果芸香碱、罂粟碱、多粘菌素B等。注意色素性荨麻疹与荨麻疹是不同的,前者是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一种,因此只需要避免刺激肥大细胞即可;后者则主要因变态反应引起,需要注意多种因素,两者不应该画等号。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