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汗疱症

汗疱症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皮肤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汗疱症(dyshidrosis)又称为出汗不良,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本病与中医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痛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以自破。”有人称本病为于足蚓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一种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与个人体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精神因素如紧张或抑郁可能成为本病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多认为一种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

症状

  常见症状:多数群集或散在的位于表皮深处的小疱呈正常肤色疱破后流出黏液性液体数天后水疱吸收、干涸后残留环状鳞屑、自觉瘙痒及烧灼感、如患病时久可引起手掌皮肤干燥、脱屑、增厚

  1.好发于手掌、指端、手指侧面,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发生。

  2.突然出现多数群集或散在的位于表皮深处的小疱,呈正常肤色,疱破后流出黏液性液体,数天后水疱吸收、干涸后残留环状鳞屑,自觉瘙痒及烧灼感,如患病时久可引起手掌皮肤干燥、脱屑、增厚。如有继发感染时,可形成脓疱,炎症明显,重症者可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3.始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入冬可自愈。常与手足多汗并存,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4.多见于青少年,中年以后可减轻或自愈。

  根据季节性反复发作,对称发生于手掌,损害多为小疱、干后脱皮等特点诊断较易。

  中医病机及辨证:中医认为本病为脾胃湿热或湿邪浸渍局部所致。

检查

  检查项目:皮损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汗疱性手足癣 常先有足癣再有手癣,多为一侧先发生,炎症明显,边界清楚,指趾亦可受累,真菌检查阳性。

  2.汗疱型癣菌疹 水疱较浅,疱壁较薄,常有活动的癣菌病,病灶痊愈后可自行痊愈,癣菌素试验阳性。

  3.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主要表现为表皮片状剥脱,与季节无关,亦可发生小疱,但无任何自觉症状。

治疗

  (一)治疗

  1.内服 泼尼松30mg/d,连服1周左右,效果较好,对有精神紧张者可适当选用镇静安神剂如谷维素、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溴丙胺太林(溴苯辛)等。

  2.局部

  (1)早期以干燥止痒为主,可用手足多汗药水或3%~5%福尔马林外涂,或用5%明矾溶液、5%醋酸铅或醋酸铝溶液或用复方锌铜浸液稀释5倍浸泡20min每天1次或隔天1次,浸泡或湿敷后外用类固醇霜或汗疱泥膏。

  (2)对于干燥脱屑者可用皮质类固醇霜或软膏,如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可外用2%~5%水杨酸软膏,10%尿素霜,或用浅层X线照射,每周1次,每次100r,共6次。

  3.中医疗法 内服药法宜健脾利湿,方用健脾除湿汤或除湿丸。外用苍肤水或干葛水外洗。

  4.针刺疗法 主穴可取合谷、劳宫、鱼际、间使。配穴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二)预后

  始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入冬可自愈。常与手足多汗并存,每年定期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少年,中年以后可减轻或自愈。

饮食

  汗疱症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茵陈苓豆粥:茵陈3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薏苡仁各50克。煮至豆烂,加入白茯苓粉20克略煮,再加白糖适量调味。功能清热利湿。

  2、两地青蒿茶:生地、地骨皮、青蒿各15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

  3、北芪炖鲤鱼:鲤鱼一条约500克,北芪30克,加生姜、葱,清炖,加盐及味精调味。功能健脾益气。

  汗疱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 饮食宜清淡。

  2、 可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汗疱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 忌食生姜、生葱、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2、 戒烟酒。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