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样痣(naevus comedoicus)为一种皮肤发育异常。其特点为充满角蛋白的许多凹陷(粉刺)呈线状或带状排列。1895年由kofmann首先报告。
(一)发病原因
为一种皮肤发育异常,病因目前尚不明,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残留的毛囊伴发某型发育异常有关。粉刺样痣可在钝器损伤、带状疱疹、扁平苔藓、种痘,天花和脓皮病后继发。
常见症状:黑头粉刺、丘疹、白头粉刺、角栓、皮下囊肿、脓肿 、凹陷瘢痕、囊肿性痤疮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检查即可诊断。
检查项目:组织病理
本病为一种皮肤发育异常,病因目前尚不明,其临床皮损特点:为密集成群排列,轻度高起的丘疹,中央有类似粉刺的黑色角栓,角栓不易除去。皮损呈单侧线状分布,偶亦见双侧分布,或皮损广泛分布者。好发部位为颜面,其次为颈部、躯干和上肢,其他少见的部位包括掌跖、阴茎和头部。组织病理:毛囊扩张,充有角质栓。检查出有特征性的皮损以及根据病理学检查即可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