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阴囊湿疹

阴囊湿疹

就诊科室:
中医皮肤科男科皮肤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阴囊湿疹是阴囊最常见的皮肤病,属于过敏反应,也是男子常见的性器官皮肤病,不是性传播性疾病。它俗称“绣球风”、“胞漏疮”等。十分顽固,患者常因搔抓、不适当刺激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本病分急性、慢性两种,与人们从事的职业、居住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长期在煤矿、坑道及其他环境潮湿的地点工作的人,长期居住在潮湿的地区或房间的人皆易患此病。也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热水烫洗、性情急躁等因素有关。此病瘙痒严重,并反复发作。阴囊湿疹的原因此较复杂,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过敏体质的人,精神长期紧张、情绪变化起伏较大的人易患本病;另外,患有一些疾病,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常、新陈代谢障碍的人,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也易患本病。

病因

  阴囊湿疹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因过敏体质的人,精神长期紧张、情绪变化起伏较大的人易患本病;另外,患有一些疾病,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常、新陈代谢障碍的人,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也容易患本病。

  2.外因

  (1)内裤因素 主要是目前传统男士内裤的设计不合理所致。内裤较紧,或异物磨擦,穿化纤的内裤都可以诱发阴囊湿疹。

  (2)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是某些湿疹,尤其是湿疹型药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来说任何药物均有引起湿疹性药疹的可能性。

  常见药物主要为:

  ①乙二胺类抗组胺剂如氨茶碱、哌嗪;安息香酊吸入剂;普鲁卡因、醋磺己脲;对氨基水杨酸;食物和药物中偶氮染料;氯噻嗪、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水合氯醛、氯碘羟、碘化物及有机碘化物,X线造影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巴龙霉素、硝酸甘油片、氨茶碱栓剂和盐酸乙二胺、氨基汞、秘鲁香脂、苯左卡因和对氨基苯甲酸甘油、遮光剂、三氯叔丁醇、卤化羟喹啉霜、碘、硫酸新霉素、硝酸甘油软膏等。主要引起系统性接触型药物性皮炎。

  ②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镍、肝素及汞主要引起佛狒综合征。

  ③青霉素、甲基多巴、别嘌醇、吲哚美辛、磺胺、金制剂、喹宁、氯霉素、可乐定与平阳霉素等主要引起内源性接触性湿疹。

  (3)生活、工作的环境潮湿,空气的湿度比较大,外界刺激,寒冷或炎热,出汗比较多,过度的搔抓等

  中医论湿疹的致病原因机理。湿疹,在中医中相当于“湿疮”,“湿疡”,也属于“侵淫疮”、“血风疮”、“粟疮”等病的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一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者曰“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则称“四弯风”,生于阴囊即为“绣球风”,其名不下十余种。本病发病,我们认为大体有三个原因,一是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一是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淫侵肌肤而发;或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症状

  常见症状:阴囊上有白色小疙瘩、阴囊发红、肿胀、剧烈瘙痒

  急性表现为阴囊表皮可见针头大小的,成群的丘疹和水疱,边缘呈弥漫性,继续发展时,水疱有时融合形成较大的疱,疱破裂后形成糜烂面,有渗液,浆液干燥后形成痂,阴囊红肿,有继发感染时则有脓液流出,之后炎症逐渐减轻,红肿渐消,分泌物减少,丘疹和疱疹不再发生,糜烂愈合,但有部分病人由于搔抓皮肤显著浸润变厚,形成或多或少的苔藓样变,则急性湿疹已向慢性湿疹转化。

  慢性湿疹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干燥型和潮湿型两种,潮湿型整个阴囊肿胀突出,有轻度糜烂,溢液,结痂和显著浸润,肥厚,皱纹深阔,稍发亮,色素加深,阴囊比正常显著增大,由于严重瘙痒间有累累抓痕,另一种为干燥型,水肿变厚不如前者突出,有薄痂和鳞屑,呈灰色,由于浸润变厚,间有裂隙,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消失。

  临床根据病程及表现的不同分为以下2类:

  (1)根据病程分为急性阴囊湿疹和慢性阴囊湿疹两种。

  (2)慢性阴囊湿疹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类。

  急性阴囊湿疹的主要自觉症状是瘙痒,病人常因阴囊的瘙痒而发现本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瘙痒逐渐加重,搔抓不能缓解瘙痒,严重者影响睡眠和工作,皮疹症状包括如下几点:

  (1)小丘疹,疱疹和小水疱阴囊部可发现密集分布的小米大小的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

  (2)渗液和糜烂面由于瘙痒引起搔抓,将丘疹,丘疱疹,水疱等皮损抓破,不断有浆液渗出,常浸湿内裤,形成糜烂面。

  另外,局部用肥皂水烫洗及搔抓都能使皮损加重,饮酒,失眠,紧张也可使皮损加重。

  慢性阴囊湿疹由于时间长,加上不断的搔抓,使阴囊的皮肤干燥肥厚,皱纹变深,呈核桃皮状,常有薄薄的痂皮和鳞屑,皮肤色素加深;也有因搔抓引起色素减退的情况,常常剧烈瘙痒,无法入睡,由于治疗困难,反复不愈,阴囊皮肤可出现象皮肿样改变。

  中医辨证临床表现

  风热外袭证

  ⒈临床表现: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如赤粟,搔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⒉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肤,血脉壅滞,故生疙瘩如赤粟;风胜则干,热胜则燥,故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痒极则搔抓,破后则流黄水,皮肤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皆属风热之象。病位在肝肾,以风热之邪侵袭肝肾经脉部位为主。多属实证。

  湿热下注证

  ⒈临床表现:阴囊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频流、患处肿胀,伴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⒉证候分析: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前阴,蕴郁肌肤,故见阴囊潮红作痒、糜烂、滋水;大便不爽、溲赤乃下焦湿热所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病位在肝,病性属实。

  血虚风燥证

  ⒈临床表现: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囊肥厚、干燥,不时作痒、皲裂疼痛,伴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⒉证候分析:素体阴虚,或病久不愈,风热湿邪化燥伤阴,阴血不足,肌肤失养,故阴囊皮肤肥厚、干燥、皲裂疼痛,痒乃风行皮里之故。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病位在肝肾,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恋。

  阳虚风乘证

  ⒈临床表现:阴囊湿冷,汗出瘙痒,兼见肾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舌质淡胖,脉沉细。

  2.证候分析:肾虚不能温煦,卫外不固,津液外泄则阴囊湿汗;风湿搏结于肌表则瘙痒、腰膝腰软乃肾虚、腰府失养。舌淡胖、脉沉细均属肾阳虚之候,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证。

检查

  检查项目:阴囊检查、血常规检查

  1、阴囊湿疹的检查,血常规检查有时可见嗜酸粒细胞增高,余无特异性检查,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升高。

  2、血涂片镜下找到微丝蝴对诊断阴囊象皮肿有诊断价值;测定血或尿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甲胎球蛋白(AFG)对诊断睾丸绒毛膜上皮癌或胚胎癌有重要意义。

  3、四影像学诊断主要有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伽得血管造影、红外线阴囊温度记录法等综合上述诊断思路。

鉴别

  阴囊湿疹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皮损的特点和剧烈瘙痒的情况一般即可以作出诊断。有时需要与阴囊的神经性皮炎、核黄素缺乏引起的阴囊瘙痒及乳房外湿疹样癌作出鉴别。

  1. 阴囊神经性皮炎 可见连成片的扁平丘疹,严重者遍布整个阴囊。其特点是,虽有瘙痒,但无渗液,日久皮肤变厚,呈席纹状。

  2. 核黄素缺乏引起的阴囊瘙痒 病程一般较短,一般无明显的皮肤肥厚,内服核黄素可在短期内见效。常常伴有舌炎或口角炎。

  3. 乳房外湿疹样癌 本病又称Paget"s disease(帕哲氏病),外观类似湿疹,但仔细观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有渗出结痂和角化鳞屑,逐渐扩大,甚至出现溃疡。需要作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并发症

  1、阴囊瘙痒症

  阴囊瘙痒症的症状表现为阴囊部皮肤瘙痒,但看不到皮疹,由于患者老是搔抓,常常导致患处皮肤增厚、苔藓化。

  2、慢性阴囊湿疹

  慢性阴囊湿疹的症状表现为: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延及肛门周围,少数可延至阴茎。瘙痒剧烈。可见皮疹、糜烂、渗液。阴囊湿疹的并发症。

  3、股癣

  阴囊湿疹可能引发股癣,股癣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大腿内上侧、根部及腹股沟瘙痒,有小丘疹、小水泡、脱屑。初为红色丘疹,慢慢地变成斑片状(半圆形或弧形),边界清楚,边缘稍稍高过皮肤

  4、念珠菌感染

  阴囊湿疹可能并发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阴茎瘙痒,有红色丘疹和白色脱屑。

预防

  阴囊湿疹是一种顽固难于治愈的疾病,所以对它的防护是非常必要的。防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通风透气性和散热性好的内科,宜宽松舒适,最好为纯棉制品,如阴囊袋内科,不要穿过紧的内裤,及时换洗内裤,尤其是运动后,要及时清洁换洗内裤。

  (2)饮食上,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吃或少吃腥辣之品。

  (3)有阴囊瘙痒时,要积极治疗,最忌搔抓、揉搓、摩擦、烫洗等,凡热水、肥皂、盐水、碱水等皆不宜应用,也不宜外用碘酒、癣药水、大蒜等刺激性物品,只要能保证做到不抓痒、不刺激皮肤,很多病人可迅速好转。

治疗

  阴囊湿疹西医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由于阴囊湿疹和其他部位的湿疹一样与过敏有关,所以用于治疗过敏的药物都可以用来治疗阴囊湿疹。如常用的一些抗组胺药,常用的有赛庚啶2mg,每日3次、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扑尔敏4mg,每日3次;克敏嗪 25mg,每日3次;息斯敏10mg,每日1次等。外用药主要是一些弱效的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如去炎松软膏、肤乐软膏、尤卓尔软膏等。

  2.阴囊护理

  避免再次刺激局部,尽可能地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也不要用热水或肥皂水去清洗局部,更不能用那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局部涂抹,特别注意的是不能随便应用激素类药物在局部涂抹,这些都非常容易使疾病恶化或复发,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和药物。

  阴囊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主要是辨证施治。中医常把阴囊湿疹分为湿热下注证和阴亏血燥证两型来治疗。湿热下注证相当于急性阴囊湿疹,阴亏血燥证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1、湿热下注证 可见阴囊起粟米大小的丘疱疹和小水疱,皮肤有灼热感,搔抓后,渗液较多,糜烂结痂,常浸湿内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于阴部所致。治疗宜清热除湿。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赤芍10g山栀子10g 苦参10g 泽泻10g 木通10g 地肤子20g 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阴亏血燥证 可见阴囊皮肤皱折变粗变深,搔破后渗出血水,夜间瘙痒剧烈。舌红,少苔,脉细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日久伤及阴液,致阴亏血燥所致。治疗宜滋阴养血润燥,常用方药为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g 熟地20g白芍10g 川芎10g 玄参10g 荆芥10g 防风10g 白鲜皮30g 白蒺藜10g 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饮食

  阴囊湿疹最好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冬瓜莲子汤、绿豆赤小豆汤等,对湿疹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河产品如莲子、藕、荷叶、菱角等。阴囊湿疹不宜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湿疹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

  阴囊湿疹的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阴囊湿疹湿热蕴结型

  表现为迭起红斑,群集水疱,揩破滋水,糜烂渗出,皮肤瘙痒,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多为血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邪困脾,水湿停滞,外为风邪所侵,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血运不畅,营卫失和而发,宜用清热凉血、除湿止痒药膳。

  茅根薏仁粥

  【原料】生薏苡仁300克,鲜白茅根30克。

  【制法】先煮白茅根,约20分钟后,去渣留汁,再放入已洗净的生薏苡仁煮成粥。

  【特点】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可清热利尿,健脾除湿。白茅根性寒、味甘,可清热凉血、除湿利尿。二者配伍,加强其功效。常喝此粥,可凉血祛湿止痒。

  茅根绿豆饮

  【原料】鲜茅根30克,泽泻15克,绿豆50克,冰糖20克。

  【制法】先煮白茅根、泽泻,20分钟后,去渣取汁。再加入绿豆,煮至绿豆开花蜕皮后,加入冰糖略煮即可食用。

  【特点】绿豆味甘、性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白茅根味甘、性寒,清热凉血,利尿祛湿;泽泻味甘、性寒,利尿渗湿泄热;冰糖味甘性平,补中益气和胃。本品为阴囊湿疹急性期患者良好饮料。

  阴囊湿疹阴伤湿恋型

  病程日久,转为慢性,皮损渗水不多,基底暗红,皮损肥厚,干燥韧实,皲裂粗糙,有鳞屑,瘙痒时作,舌红少苔,脉细滑。多因日久湿邪化火,耗伤津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再加之情志忧郁,过食辛辣,阴血亏损,燥火伤阴而导致此证,因而宜养阴润燥、健脾除湿的药膳。

  山药茯苓糕

  【原料】生山药200克,茯苓100克,大枣100克,蜂蜜30克。

  【制法】先将山药蒸熟捣烂,大枣煮熟去皮核,茯苓研细粉,与枣肉、山药拌匀,上锅同蒸成糕,熟后淋上蜂蜜即可。

  【特点】山药可健脾除湿,养阴润燥;茯苓健脾益胃,祛湿安神;大枣健脾益气;蜂蜜养阴润燥解毒。共组成方,相互增强健脾除湿、养阴润燥之力,性味均为甘平,因此阴血亏损、燥热伤津的患者可以常食用。

  三仁饼

  【原料】小麦(仁)粉200克,核桃仁15克(研细),花生仁20克(研细),茯苓粉100克,发酵粉适量。

  【制法】先将小麦粉、茯苓粉和匀,加水调成糊状,再加入发酵粉拌匀后,将核桃仁、花生仁掺入面团内,制成饼,入烤箱烤熟即成。

  【特点】小麦味甘、性凉,养心益肾、补脾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胃、利水湿;花生味甘、性平,养血润燥,补益脾胃;核桃仁味甘、性温,养血滋阴、益精强肾。诸原料相配合,制成饼经常食用,可达到养血润燥、滋阴去除阴囊湿疹目的。

  冬菇苋菜汤

  配方:冬菇200克,冬苋菜300克,冬笋25克。

  制法:冬菇洗净,入碗内上笼蒸15分钟。冬苋菜择好洗净。冬笋切薄片。炒锅置旺火上,入食用油烧热,下冬菇煸炒半分钟,再入冬笋,苋菜翻炒,加精盐,清汤烧沸,下味精,胡椒粉起锅即成。

  用法:吃菜饮汤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痒。

  禁忌:脾虚便溏者不宜食用。

  主治:治疗阴囊湿疹。症见阴囊皮肤潮红,红疹,湿润或有渗液,剧烈瘙痒等。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