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圆线虫病(trichostrongyliasis)是由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及空肠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轻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有类似钩虫病症状,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等。毛圆线虫病常与钩虫病混合存在。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圆线虫有30多种。其中感染人体的有东方毛圆线虫(T.orientalis)、艾氏毛圆线虫(T.axei)、短毛圆线虫(T.brevis)、蛇形毛圆线虫(T.colubriformis)、突尾毛圆线虫(T.problurus)、斯氏毛圆线虫(T.skrjabini)和透明毛圆线虫(T.vitrinus)等十余种。我国人体感染的主要是东方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及突尾毛圆线虫。毛圆线虫属虫体纤细如汗毛,淡白色透明,角皮有不明显的横纹,尖端圆钝。东方毛圆线虫雄虫长4.3~5.5mm,宽72~79mm。尾端有交合伞,由左右两叶组成。腹肋细小,侧腹肋及中腹肋粗大,后侧肋狭小,外背肋略呈“S”形。交合刺一对,末端有小钩。雌虫长5.5~6.5mm,宽约70mm,尾端稍尖,阴门位于虫体后1/6处,子宫内含卵5~15个。虫卵为椭圆形,(80~100)μm×(40~47)μm。卵壳薄,透明无色,与钩虫卵相似。
成虫主要寄生于胃下部及十二指肠,其次是空肠。雌虫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虫卵在外界适宜温度、湿度的土壤中发育,孵出幼虫,经第二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可随食物达胃肠,经第三次蜕皮后侵入小肠黏膜下层,经4天后幼虫自黏膜层逸出,第四次蜕皮后头端插入黏膜,附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雌虫一般于20~30天内发育成熟产卵。毛圆线虫除寄生于人体外,也可寄生于绵羊、马、牛、驴、骆驼及兔等反刍动物。
常见症状:贫血、食欲缺乏、腹痛、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头昏、乏力、失眠
预后及临床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感染程度及宿主营养状态。感染轻者多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乏力、头昏、失眠、易疲劳,常有不同程度的食欲缺乏、腹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大量成虫吸血可出现贫血,如与钩虫病合并者贫血常较重。文献报道,本病可有骨质疏松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减少。
除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外,粪便查获虫卵即可确诊。可采用大便直接涂片,或沉淀法、漂浮法提高检出虫卵阳性率。大便培养出幼虫更是确诊的依据。临床高度疑似病例,如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即可确诊。
检查项目:粪寄生虫卵、十二指肠引流一般性状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常不超过10%~30%。本病诊断以粪便中查见虫卵为准。粪检方法常用饱和盐水浮集法,亦可用培养法查丝状蚴,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
毛圆线虫常与钩虫混合感染,因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故本病与钩虫病临床鉴别有时较难。两者主要根据虫卵的下列特点进行鉴别:东方毛圆线虫的虫卵较钩虫卵大;毛圆线虫的虫卵为长椭圆形,两端大小不同,长径超过横径2倍以上;钩虫卵为椭圆形,两端大小几乎相等,长径不及横径2倍;毛圆线虫卵壳较钩虫卵壳稍厚,两端有类新月状空隙,内含10~20个卵细胞;钩虫卵的卵膜与卵壳不密集,无新月形空隙,其内含卵细胞仅2~8个。
二、贫血 毛圆线虫寄生于人体内,导致营养缺乏、贫血的出现。
认真搞好粪便管理,人、畜粪均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虫家畜,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患者必须及早发现和早期诊断,医务人员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配合下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对患者和人群都是十分重要的。作出诊断后,一面积极治疗,一面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以便对患者所在地区进行隔离,制止传染病的蔓延。对与病人接触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或隔离,亦可进行预防接种与药物预防。
抗毛圆线虫药物与钩虫病基本相似,常选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萘羟酸噻嘧啶等,用法、剂量、疗程与不良反应见钩虫病。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10~20 mg/(kg·d),顿服或连服2天。对贫血者,应给予铁剂治疗。
培养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捷径,预防主要是不要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牛、羊、鸡、鸭、兔等其它肉类食品,切忌吃生的未煮的淡水鱼、虾、螺、蟹,蛙、蛇等食物。从事螺肉加工的工人、厨师等人员要做好严格消毒、生熟分开等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