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

就诊科室:
传染科呼吸内科急诊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颚口线虫病是我国较为少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病原体为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临床上以移行性皮下肿块、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此外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还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如脑、肺、眼肝、肾等,引起内脏棘颚口线虫蚴病。

病因

  棘颚口线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猫、狗的胃黏膜内,形成肿块,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0μm×70μm较小的一端有帽状透明塞。虫卵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鱼、蛙、蛇、鳝、泥鳅等吞食后经1个月左右即可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当转续宿主,如鸡鸭、猪、虎、豹、狼等吞食受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时,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内脱囊并穿过被感染动物的胃肠壁,移行至肝脏、肌肉和结缔组织内,但不能发育为成虫。若为适宜的终宿主,如猫、狗,则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黏膜下形成肿块,并经6~8个月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产卵虫卵从胃腔、肠腔向下移行,随粪便排出体外。从感染至虫卵在终宿主的粪便中出现,一般需经8~12个月人类常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而获得感染然而人类不是棘颚口线虫的适宜终宿主,故感染的棘颚口线虫只能停留于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在人体内游走不定。其寿命可达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

症状

  常见症状:食欲不振、恶心与呕吐、上腹部疼痛、匐行疹、头痛、腹痛、水肿、疼痛、剧痛、脓肿 、隐痛、胀痛

  患者于感染24~48h后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按棘颚口线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临床类型。

  1.皮肤颚口线虫病

  大多在感染后3~4周幼虫在皮下组织中移行,产生症状与体征,最常见的体征是局部皮肤出现移行性肿块,可呈间歇性出现。每次出现可持续1~2周。局部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伴疼痛、瘙痒或红斑。移行的路径可有色素沉着。随着病程延长发作次数可减少症状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本病有时表现为匐行疹、皮肤结节或脓肿偶尔,幼虫可自行钻出皮肤。

  2.内脏颚口线虫病

  (1)肝脏病变 幼虫移行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肝大常伴食欲减退恶心、疲乏等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以神经根-脊髓炎、脑膜脑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多见。若幼虫移行至脊髓腔,则可刺激神经根,引起剧烈疼痛伴烧灼感。数日后出现肢体瘫痪或轻瘫。瘫痪以截瘫为主,伴尿潴留。若幼虫钻入头颅内,可引起脑膜、脑组织病变,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脑神经瘫痪或肢体瘫痪幼虫钻入蛛网膜下腔易造成出血,患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血性而含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本病病变常较广州管圆线虫病重,病死率亦较高后遗症亦较常见。

  (3)肺部病变 常于皮肤颚口线虫病持续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出现咳嗽、胸痛气促与咯血,可致胸腔积液或积血。偶尔虫体可随痰被咳出。

  (4)眼部病变 可引起外眼病变与眼内病变。前者表现为眼眶周围炎,出现眼痛、流泪、怕光、眼球周围红肿等。后者则表现为虹膜炎、前房或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剥离等,严重者可致失明。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

  (5)胃肠病变 幼虫寄生于肠壁中形成肠壁肿块,可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呕吐等症状,偶可在腹部扪及包块。

  (6)泌尿道病变 较少见,幼虫偶可穿过膀胱组织,随尿液排出。此时可出现血尿,排尿异物感。

检查

  检查项目:裂隙灯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

  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

鉴别

  1.广州管圆线虫病 发病前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螺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剧烈而脑膜刺激征则常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局部皮肤痛觉过敏、胸痛,以及表情淡漠、肢体瘫痪、病理反射、视力减退、脑神经损害征、嗜睡与昏迷等脑膜脑炎表现。眼底检查可出现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多无皮下游走性肿块。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广州管圆线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2.猪囊尾蚴病 发病前有进食生蔬菜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癫痫、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同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脑组织中有囊性占位性病变。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猪囊尾蚴。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猪囊尾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3.曼氏裂头蚴病 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曼氏裂头蚴。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曼氏裂头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4.斯氏狸殖吸虫蚴病 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咳嗽、胸痛、吐血丝痰,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有片状或条索状病变。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斯氏狸殖吸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5.犬弓首线虫蚴病 发病前患者常有与狗密切接触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胃纳减退、疲乏、右上腹隐痛等,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发热多为37.5~39℃常呈间歇热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可发现肝内有片状或条索状实质性病变。数日后肝内病变的部位可发生移动。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清中抗犬弓首线虫蚴 IgG及IgM抗体阳性。

并发症

  棘颚口线虫蚴穿破皮肤可继发细菌感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致癫痫、肢体瘫痪和脑疝等,进入眼球可发生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剥离和失明等。

预防

  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鳝、龟、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

治疗

  1.支持及对症治疗

  严重病例,如脑颚口线虫病患者,当发生颅内压升高时,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

  2.病原治疗

  用阿苯达唑治疗有良好效果。口服疗程3周。于疗程的第2周,棘颚口线虫蚴受药物刺激而兴奋、挣扎,有时可钻出皮肤,但亦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个别病例可能需用两个疗程。治愈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逐渐恢复正常。

  甲苯达唑、乙胺嗪左旋咪唑和噻苯达唑对本病的疗效都较差。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蛔虫、鞭虫、钩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等线虫类寄生虫的杀灭作用较强,已有报告说明对本病亦有很好疗效。1次/2周,连服3~5次。不良反应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头晕、腹痛、胃纳减退、疲乏等。婴幼儿及孕妇不宜服用。

  眼颚口线虫病以手术摘除棘颚口线虫蚴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加重病情,甚至可导致失明。然而,由于眼颚口线虫病患者的其他组织常同时存在棘颚口线虫蚴,因此于手术摘除眼内棘颚口线虫蚴后仍宜应用一疗程药物治疗。

饮食

  颚口丝虫病主要是通过生食或者半生食虾蟹、鱼片等海鲜而感染的,所以注意饮食卫生是重点,生熟食要分开,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海鲜等食物,同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和不洁瓜果。

  2.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3.教育小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习惯。

  4.加强水源管理,避免水源污染。

  5.不随地大小便,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不用新鲜粪便施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