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肝胆外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可为1~100余条。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故甚少发生黄疸,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症状

  常见症状:腹痛、发烧、黄疸、恶心与呕吐、压痛

  1.腹痛

  蛔虫钻入胆道,刺激胆总管的壶腹部括约肌,使之产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患者出现剑突下突发性剧烈绞痛、疼痛持续时间不等,而疼痛过后可如常人,这是胆道蛔虫症状的特点。患者腹痛的程度和体征不相符,常常腹痛剧烈,但体征轻微。发病初期腹部喜按,但随着胆道炎症的发生而出现拒按。

  2.恶心、呕吐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可含胆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虫。据报道呕吐出的蛔虫可多达数十条甚至上百条之多,小儿由于咽喉反射敏感性较差,可从鼻腔中爬出蛔虫。

  3.寒战、发热

  胆道蛔虫患者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之内,当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但体温的上升与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管炎,除非虫体退出胆道,炎症缓解,体温多不会自退。

  4.黄疸

  单纯的胆道蛔虫因虫体表面光滑,不易形成完全性胆道梗阻。但蛔虫钻入胆道后,若蛔虫的数量多、蛔虫死在胆道内,或反复发作的胆道蛔虫引起胆管炎时,可引起胆道梗阻,在梗阻后24~48小时可出现黄疸。患者还可出现肝大。

检查

  检查项目:粪寄生虫卵、粪便寄生虫、内镜下胰胆造影术(ERCP)、静脉胆道造影

  1.实验室检查

  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加。胃十二指肠液和粪便镜检可发现虫卵。

  2.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临床超声检查胆道蛔虫的诊断较有价值,准确率可达95.6%,胆道蛔虫B超的影像学特征有:①胆管有轻度或中度的扩张,管壁增厚;②胆管两边可见两条回声光带,蛔虫的体腔则在胆道的中间出现条状的无回声区;③可见卷曲、回缩,甚至正在蠕动的蛔虫。

  (2)X线静脉胆道造影 胆道在造影剂注射5分钟后就会显影,45分钟后为显影最佳状态,60分钟以后造影剂会逐渐的排出而影响显影的效果,因此最好选在造影剂注射1小时内拍片,蛔虫的发现率约为50%。

  (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RCP可从十二指肠乳头内注入造影剂,可获得清晰的影像,可协助诊断。

鉴别

  如有并发症,则应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腹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肠蛔虫病、泌尿系结石、肠痉挛等鉴别,对上述诸病之鉴别,只要仔细询问胆道蛔虫病早期的“症征不符”的特点和绞痛忽起忽止,止后若无其事的特征,虽因并发症的出现而掩盖,也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的。

并发症

  蛔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如下:

  1.胆道感染 化脓性胆管炎,占40%;胆囊炎,占40%;败血性休克,占6%。此时,病人除右上腹绞痛外,常伴寒战、高热、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加剧。查体右上腹压痛范围扩大,并有肌紧张。如出现胆道梗阻,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急性胆囊炎时,墨菲征阳性。

  2.胆道出血 出现率为3.5%。常发生于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先有发热、腹痛等,随后出现呕血、黑便。

  3.肝脓肿 在肝内胆管炎的基础上,可继发肝炎、肝脓肿。肝脓肿常为多个分散小脓肿,脓肿破溃时,可出现膈下积脓或脓胸。

  4.急性胰腺炎 出现率为3.5%。由于蛔虫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及虫体堵塞,造成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使感染的胆汁和(或)胰液逆流入胰管而激活胰酶,引起急性胰腺炎;虫体钻入胰管可引起坏死性胰腺炎;虫卵沉积于胰管引起炎症、纤维化,可致慢性胰腺炎,这是早年我国胰腺炎的一种特殊原因。

  5.胆系结石症 发生率约为19%。胆道内的蛔虫残骸碎段或残留角质可作为结石核心,形成结石。此种结石多为胆色素性结石。此外,雌性蛔虫每天产出大量虫卵,也可成为结石核心。

  6.其他 胆总管穿孔率约<1%,胆囊穿孔<1%,腹膜炎占6%,脓胸占2%~6%,胆管狭窄占1%~3.5%。

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病人,而肠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2.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除非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1.内科治疗

  (1)解痉镇痛 ①解痉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维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②针灸治疗:发病初期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上脘、太冲、鸠尾、脐俞、内关等。③用食醋50ml、芝麻油25ml口服。

  (2)利胆驱虫 ①中药乌梅汤。②胆道排蛔汤。③驱虫药物:左旋咪唑、驱虫净(四咪唑)、驱蛔灵等。④氧气驱虫:插入鼻胃管之后,成人缓慢的一次性注入氧气3000ml,儿童酌减。⑤应用33%硫酸镁。⑥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取虫。

  (3)预防和控制感染 可采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生素。

  2.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若经非手术治疗2~5天,症状不见缓解或加重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急性期过后,经治疗胆管内仍有蛔虫或并发胆石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胆总管探查,取出虫体、引流胆道。术后还需注意驱虫治疗,以免蛔虫病复发。

饮食

  1,丝瓜仁;

  [原料]黑生丝瓜子适量。

  [制法]将黑生丝瓜子去壳取仁即成。

  [功效]安蛔驱蛔,杀虫通便。适宜蛔虫病,脐周腹痛,时作时止,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面有虫斑等。

  [服法]清晨空腹嚼烂食之。>5岁儿童30粒/次,<5岁儿童20粒/次,1次/d,连服2~3日。

  2,莱椒散:

  [原料]莱菔子(胡萝卜子)5~9 g,花椒末3~5 g。

  [制法]将莱菔子微炒香,研末,与花椒末拌匀即成。

  [功效]健脾驱蛔。适宜蛔虫病,症见脐周腹痛,胃脘嘈杂,恶心呕吐,面黄肌瘦等。

  [服法]空腹服下,2次/d,连服2~3日。

  3,桃叶汁饮:

  [原料]鲜桃叶30~60片。

  [制法]把新鲜桃树叶择洗干净,打烂即成。

  [功效]安蛔驱虫。适宜蛔虫病,症见小儿脐周腹痛,鼻孔作痒,饮食欠佳,睡中蚧齿流涎,面黄肌瘦等。

  [服法]开水冲泡,连渣服下,3次/d,连服2~3日。

  4,胡椒绿豆散:

  [原料]胡椒、绿豆各4大粒。

  [制法]将上2味同研成细末即成。

  [功效]安蛔止痛。适宜蛔虫病,症见突然发生胃脘及右胁部疼痛,痛引背心及右肩,并常伴蛔虫吐出,平时脐周腹痛时作,面黄肌瘦,鼻孔时痒等。

  [服法]少许酒调服,3次/d,连服2~3日。

  5,炒香榧子:

  [原料]香榧子肉50粒。

  [制法]将香榧子肉炒熟即可,不可炒焦。

  [功效]安蛔消积,杀虫通便。适宜蛔虫病,症见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面黄肌瘦等。

  [服法]适宜于>5岁儿童食用,清晨空腹细嚼咽下,2粒/(岁,次),3次/d,连服l周。<5岁小儿,须将香榧子研成细末,用温开水吞服,1 g/(岁,次),3次/d,连服1周。

  6,椒梅煎子:

  [原料]胡椒3~6粒,乌梅8~10枚。

  [制法]将胡椒研碎,与乌梅一起,加200~300 mL清水,文火煎煮成50~60 mL,去渣取汁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温中下气,安蛔和胃。适宜蛔虫病,症见脐周疼痛,或突然胃脘及右胁部疼痛较剧,恶心呕吐,辗转不安等。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2~3日。

  7,芝麻葱梅煎:

  [原料]芝麻秸200~250 g,葱白30~50 g,乌梅20~30 g。

  [制法]将上3味水煎,去渣取汁即成。

  [功效]安蛔驱蛔止痛。适宜蛔虫病,症见脐周时常作痛,鼻孔作痒,睡中磨牙,饮食不佳,面黄肌瘦,恶心呕吐等。

  [服法]空腹服,1剂/d,2次/d,连用2~3日。

  8,槟榔汤:

  [原料]槟榔30~50 g。

  [制法]将槟榔切碎后,加入适量清水煎煮成汤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杀虫消积。适宜蛔虫病,症见脐周时常作痛,脘腹胀满者。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2~3日。

  9,槟榔粥:

  [原料]槟榔5~10 g,大米30~50 g,冰糖适量。

  [制法]将槟榔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行气消积杀虫。适宜蛔虫病,症见脐周时常作痛等。

  [服法]1剂/d,3日为1个疗程,连服1~2个疗程。

  10,南瓜子仁:

  [原料]南瓜子、蜂蜜各适量。

  [制法]将南瓜子洗净,晾干,用文火炒熟,去壳,取仁,研成极细粉末备用。

  [功效]驱虫消积。适宜肠道蛔虫病及小儿疳积。

  [服法]用蜂蜜调服,>5岁10~15 g/次,<5岁6~9 g/次,每日于饭前服2次。连服3~5日。

  11,南瓜子粥:

  [原料]南瓜子15~30 g。大米50~100 g,白糖适量。

  L制法]将南瓜子择净,捣碎,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水煎沸后加入大米共煮为粥,待粥熟时加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消积杀虫。适宜蛔虫病,症见脐周时常作痛,鼻孔作痒,睡中磨牙,饮食不佳等。

  [服法]1剂/d,不拘时服,连用2~3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