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

中医病机1.肝郁气滞肝本受邪,或情志伤肝,或土壅木郁,而肝气郁,失于疏泄,经脉失和而致狐疝。如李中梓《医宗必读》中指出:“一切疝证,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经自病也。”2.中气下陷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素体虚弱,年迈体衰;或内伤脾胃;或久咳、久泻,便秘努争;或强力举重,操劳过虚,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气虚下陷,筋脉弛缓,不能固摄而成狐疝。3.感受寒湿久坐湿地,或冒雨雪,或寒冬涉水,感受寒湿之邪,以致寒湿凝滞,阻于厥阴,经脉失和,气滞不行,发为狐狐疝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五色篇》谓:“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溃阴之属也。”又如《灵枢·本脏篇》谓:“肾下则腰沉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指出了狐疝为男性病之一,并对其症状及病机作了简要的说明。汉·张仲景《金匾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第十九》中说:“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提出了狐疝的主治方剂和治疗原则,又阐明了其病机和症状是由于寒气凝结厥阴肝经而至每于站立或行走时坠入阴囊,当平卧时则缩入腹内,严重的由阴囊牵引少腹剧痛,极轻的则仅有重坠感。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列《诸疝候》,对狐疝病的症状、治疗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金元时期,医家对狐疝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对病因、临床表现、治法的探讨日趋完善,更具有临床指导价值,其观点和认识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中主要是张子和,他总结归纳了《内经》和《诸病源候论》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更加精辟的论述,如《儒门事亲》说:“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并指出:“肝所生病为狐疝,当用逐气流经疏导之药,外打一针环以布绵包裹如带,钩时钤之,免其出入不常,亦妙法也。”延至朱丹溪、张景岳对此病的认识与上相同,需要指出的是:以狐狸之昼出穴而溺与夜人穴不溺类比狐疝之阴囊时大时小显然欠妥,临证只需理解其精神即可。在近期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对该病亦有所论述,该书谈到以布裹阴囊,将囊置壶中及骑于垣上纳肾之法,表明祖国医学对狐疝的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在辨证施治方面又有新的方法和经验。

  疝。

病因

西医病因:

1.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第3个月时位于腰部腹膜和腹横筋膜间的睾丸开始下降,约在第5月末抵达腹环处,该处腹膜开始向外突出,成为腹膜鞘状突。第7、8个月时睾丸进入阴囊内,远端包裹睾丸成为睾丸本鞘膜,精索段在出生前或稍后自行闭合成为一条纤维束带。若鞘状突持久不闭合,就成为一个潜在的斜疝疝囊。早在 1906年Rossell就提出囊袋学说,认为疝的发生必先有先天性未闭合的腹膜鞘状突,但是鞘状突未闭不一定发生病,Hughson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先前无疝的男性10%~20%有斜疝疝囊存在。这说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斜疝的主要病因,但需其它诱发因素才能发生疝。

2.腹内压升高腹内压升高是疝发生中的重要诱发因素。由于腹膜腔是个密闭的囊袋,根据物理学原理,如囊壁各点牢度相当则囊内压均匀分布于各点;但若一处壁较其他部位薄,则该处囊内压力远较他处为大。所以当腹内压升高时,较薄弱的腹股沟管处压力较高而易诱发疝。患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等患者易患恼,显然与腹内压长期升高有关。

3.胶原代谢障碍先天性疝囊的存在和长期腹压升高仍难完全阐明恼的发病。很多长期作强体力劳动者不发生疝;反之,很多一直在办公室坐位上工作者也同样可患疝。这些均促使很多学者作进一步研究。近20年来一些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来探讨疝的病因。肌肉和腱膜组织中胶原的主要氨基酸组成为羟脯氨酸。Read(1970)对有疝及无疝者测定了腹直肌鞘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在疝患者中明显下降,但与其年龄和肌肉量无关。1972年他报告的腹直肌前鞘作成纤维细胞培养,疝病患者的增生较正常人少,细胞生长时间在疝患者较正常人长1.5倍。1973年Peacock用白鼠作实验,以B-基丙腈阻止胶原成熟可在不足1月的大白鼠或小白鼠诱发腹股沟疝,1974年又报告对20例40岁以上的腹股沟疝患者施行腹膜前修补术时观察双侧腹横筋膜的结构,半数以上患者的健侧腹横筋膜变弱,内环处结缔组织变薄,提示有发生疝的可能。这些作者认为胶原代谢的紊乱,合成小于分解导致肌肉腱膜变弱,乃诱发疝。综上所述,疝的发生大多为多因素的作用。先天性结构上的不足,肌肉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再加上腹压升高的机械因素综合一起而致病。不同恼及不同个体,各种因子所起作用的多少也不一致,应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加以考虑。

中医病机:

1.肝郁气滞肝本受邪,或情志伤肝,或土壅木郁,而肝气郁,失于疏泄,经脉失和而致狐疝。如李中梓《医宗必读》中指出:“一切疝证,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经自病也。”

2.中气下陷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素体虚弱,年迈体衰;或内伤脾胃;或久咳、久泻,便秘努争;或强力举重,操劳过虚,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气虚下陷,筋脉弛缓,不能固摄而成狐疝。

3.感受寒湿久坐湿地,或冒雨雪,或寒冬涉水,感受寒湿之邪,以致寒湿凝滞,阻于厥阴,经脉失和,气滞不行,发为狐疝。

症状

  常见症状:腹股沟区轻度坠胀感、圆形或梨形包块、牵引痛

  易复性疝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难复性斜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 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检查

  检查项目:腹部B超、X线

  1、疝气检查应该到普外科,根据腹股沟包块的特点结合B超就可以确诊。   2.对合并有疼痛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同时需要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可以明确是否有感染。   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鉴别

中医诊断:

1.辨明寒热虚实本病在临床上以虚证常见,但以外邪侵犯足厥阴肝致病者亦有之,故寒证、实证亦可见;临症时不可不察。寒者,以寒邪滞于肝脉,而致阴囊、睾丸疼痛,畏寒为特征。虚者,因中气下陷而致倦怠,畏寒、面色萎黄为主证。实者,可见阴囊皮色青紫,触压痛等症,所以辨寒、热、虚、实是诊断本病的主要环节。

  2.辨腹痛狐疝常见腹痛,其它疾病亦可见腹痛症,两者不可混淆,主要从病理和病位上鉴别。狐疝腹痛是以阴囊、睾丸疼痛坠胀为主牵引而致的疼痛,病理变化和病位不在腹部,而在阴囊、睾丸,临证必须详察。

  (一)肝郁气滞证

  1.临床表现:阴囊偏坠胀痛,阴囊内如有物状,时上时下,卧则入腹,立则下坠,连及少腹痛处不定,每因恼怒过度而加剧,胸闷,食少。苔白,脉弦。

  2.证候分析:肝主疏泄,其志为怒,其脉循阴器。情志不畅,气郁囊中或经脉失和,则可阴囊胀痛,连及少腹,痛处不定。气郁甚则痛加重;气机不畅,脾伤失运则食少。苔白、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二)中气下陷证

  1.临床表现:阴囊一侧时有肿胀,按之柔软,无压痛,不红不热,自觉重坠,时有少腹阴囊牵引痛,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用手按肿物,令病人咳嗽时有冲击感,伴有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2.证候分析:若先天禀赋不足,劳倦内伤,肝肾虚损及脾,中气不足,甚则下陷不举,固摄失司,可见阴囊肿物出入腹类狐状;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纳差,舌淡,脉虚缓,均系脾气虚之故。

  (三)寒湿凝滞证

  1.临床表现:阴囊肿痛,昼出夜缩,或时大时小,遇寒加剧,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紧。

  2.证候分析:寒湿凝于厥阴,经脉失和则阴囊肿痛,夜属阴、寒甚,寒性收引凝滞,昼属阳寒轻,故昼出夜缩,时大时小;遇寒则气滞越甚,故遇寒加剧,寒伤阳气,肌体失温,故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紧均为寒盛、疼痛之象。

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

  1.腹股沟区发现可复性“梨状”或“蜡肠状”包块。

  2.包块从腹股沟管外环突出,可达阴囊内或大阴唇内,坠入阴囊的包块与精索并行。

  3.包块软,挤压时可还纳至腹腔,压迫内环可阻止包块出现,皮下环扩大,患者咳嗽时有冲击感。

  4.包块嵌顿时,除局部疼痛外,腹痛常伴有呕吐。

  5.手术证实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1.睾丸鞘膜积液:肿块透光试验阳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此外,肿块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极不与外环处相接,完全位于阴囊内。肿块不能还纳,也无可复性病史。

  2.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可随之而上下移动。但无咳嗽冲击感,透光试验阳性。

  3.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于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后缓慢出现逐渐增大,平卧和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体积也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4.睾丸下降不全:隐睾多位于腹股沟管内,肿块小,边缘清楚,用手挤压时有一种特殊的睾丸胀痛感,同时,患侧阴囊内摸不到睾丸。

  5.髂窝部寒性脓肿;肿块往往较大,位置多偏右腹股沟外侧,边缘不清楚,但质软而有波动感。腰椎或骶髂关节有结核病史。

并发症

  疝常见的并发症及临床表现有:  (1)肠管嵌顿:正常情况下,疝的内容物(常为肠管)可以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经疝环进入疝囊,并可自行(或经外力)回纳至腹腔内。当各种原因(如摩擦、粘连等)使可复性疝的内容物突然不能回纳,局部肿块增大时,说明并发了肠管嵌顿,此时称为嵌顿性疝。肠管嵌顿后主要出现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2)肠管绞窄:如果嵌顿性疝持续存在,未能及时地处理和治疗,疝的内容物(主要为肠管)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甚至肠穿孔等严重后果,则并发了绞窄性疝。肠管绞窄的临床表现有:①阵发性、持续性、剧烈的腹痛。②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休克表现。②腹膜刺激征 (局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④肠鸣音由亢进转为减弱或消失,可闻“气过水声”。⑤呕血(或血性液体)、便血。⑥腹部可触及明显肿胀、膨隆及肿块。⑦X线检查可见腹内有膨胀突出的孤立肠管或小肠部位改变,肠管间隙增宽、提高,有腹腔积液。⑧做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

预防

  多数疝气无法被防止, 但是有可能减少疝气反复发作。以下建议可帮助减少疝气的复发:

  1.保持健康体重。

  2.坚持加强腹部肌肉锻炼。

  3.积极预防、控制便秘,慢性咳嗽。

  4.多吃高纤维食物。

  5.避免免举、推挤、或拉扯重物;放弃吸烟恶习。

治疗

西医治疗:

腹股沟斜疝一经诊断,原则上手术治疗。以往有人认为半数的新生儿有腹膜鞘状突未闭,而成人仅20%左右未闭,所以部分未闭腹膜鞘状突可以自愈。因此,小儿疝可以采用纱布绷带扎紧内环部,等待自愈。但斜疝自愈的可能极小,另一方面,小儿斜疝除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外,尚无继发病理改变,手术简单安全、效果良好,所以现在多主张一旦作出诊断,就安排手术,基本无死亡率,复发率一般不足1%。反之,一旦发生绞窄,就有一定的死亡率。对患有一些严重疾患的重危患者,或有前列腺肥大、慢性支气管炎、肝性腹水等腹压增高的患者不宜手术。为缓解症状可用疝带,让疝还纳入腹腔后将疝带的软垫压紧内环,防止斜疝脱出。但疝带长期使用可使疝囊壁增厚,恼颈周围组织萎缩或疤痕形成,增加以后手术的困难。

中医治疗:

狐疝,首先辨寒、热、虚、实,而后论治。寒实者,宜温经散寒,疏肝理气;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举陷。有热者,佐以庸热利湿。

  (一)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方用柴胡疏肝散,配香附、枳壳、陈皮理气;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川芎活血消肿、引药下行;川楝子、元胡理气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行气、消肿止痛之功。肝失疏泄而致的狐疝,亦可用《全匾要略》方蜘蛛散治疗,方中蜘蛛入足厥阴肝经,消肿解毒,桂枝通阳宣郁。如《金匾发微》云:“蜘蛛破瘀消肿,昼隐夜出,为阴类之虫,取其下入阴部;桂枝通阳宣郁,能达肝胆沦陷之气,破瘀则寒湿不凝,通阳则郁热外散,而偏坠可愈矣。”故以其主治之。

  (二)中气下陷证

  治法益气举陷止痛。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川楝子、元胡。方用黄芪、党参、甘草补脾益气;陈皮、白术健脾理气;当归和血养阴,补阳和阴。升麻、柴胡举陷升清;姜枣调和营卫;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若畏寒,肢冷,可加熟附子、干姜以温中助阳。

  (三)寒湿凝滞证

  治法温经散寒,止痛法湿。方药暖肝煎加味。方用肉桂、沉香、小茴香温经散寒,乌药散寒消肿止痛,吴茱萸入厥阴气分温肝逐寒,加生姜加强散寒之力,萆薢、茯苓健脾法湿,当归、枸杞子养血补肝肾。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法湿之效。

针灸治疗:

取大敦、大冲、气海、三阴交毫针刺用泻法。配灸关元、三角灸。留针15分钟~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饮食

  一、腹股沟斜疝术后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红枣红糖煮南瓜

  [组方]鲜南瓜500g、红枣20g、红糖适量。

  [制法]南瓜去皮,切成小方块,加入红枣、红糖,清水煮熟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空腹时食用更佳。

  [适用]术后气血两虚、体质虚弱者。

  2、黑芝麻豆奶

  [组方]黑芝麻30g、黄豆粉40g。

  [制法]黑芝麻用微火翻炒至熟,研成细粉备用,将黄豆粉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调拌成稀糊状,浸泡30分钟,小火煨煮至沸,用纱布过滤收取豆浆,再加入锅中,用小火煨煮至沸,调入黑芝麻粉,拌和均匀即成。

  [用法]早晚分服,服时可酌加红糖。

  [适用]手术后气血两虚,肝血不足者尤适宜。

  3、黄芪鲈鱼汤

  [组方]鲈鱼1条(200g)、黄芪30g、怀山药30g、陈皮6g、生姜4片。

  [制法]将鲈鱼去杂洗净切成块。黄芪、山药、陈皮洗净,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煨1小时即可。

  [用法]饮汤食肉。

  [适用]健脾益气,开胃和中,手术后病人恢复体质尤为适用。

  4、红枣炖兔肉

  [组方]红枣60g、兔肉250g。

  [制法]将兔肉洗净,入沸水锅中焯透捞出切成小块与红枣同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加入料酒,改用小火煨炖40分钟,待兔肉熟后加入葱花、姜末、盐、味精、五香粉拌均匀,煨沸再加入香油即成。

  [用法]佐餐当菜,随意服食。

  [适用]双补气血,恢复术后体力、精神。

  二、腹股沟斜疝吃哪些对身体好?

  1、一般病人术后6~12小时可进流质,如米汤,稀藕粉,菜汁,果汁等,第2日进软食或普食,如软饭,面条,鸡蛋糕,切碎煮熟的菜及肉等,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

  2、饮食方面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卷心菜,粗粮,豆类,竹笋,各种水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可用海蜇、苦瓜、番薯等。

  三、腹股沟斜疝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术后忌食易引起肠张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

  2、忌烟、酒、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3、禁忌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