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健康中国-活动图
闭孔疝

闭孔疝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病因

1.局部薄弱 闭孔管为闭孔疝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通道,但并非一定发生疝,只有局部组织薄弱,如闭孔外肌破裂,向尾侧移位或闭孔膜异常薄弱等,在腹内压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形成疝,其疝囊可直接通过破裂闭孔外肌突出,或在闭孔外肌上方同闭孔神经和闭孔血管一同穿出闭孔内口,亦可在闭孔外肌下方突出(图2)。

2.盆底组织退变 此疝好发于老年高龄患者,大多发生于70~80岁,Larrieu等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这可能与老年人组织退变导致生理性盆筋膜松弛,盆底肌肉萎缩等有关。

3.闭孔管宽大 闭孔疝女性病人多见,这与女性闭孔管较男性宽大,平直有关,生理上由于多次妊娠,腹内压增加,亦可造成女性会阴过于松弛且宽大。

4.消瘦 多病体弱,营养不良,消瘦,以及任何消耗性疾病均可导致闭孔内口失去腹膜外脂肪组织的衬垫保护,覆盖其上方的腹膜易凹陷而形成疝囊。

5.腹内压增高 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症状

  常见症状:腹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

检查

  检查项目:腹部彩超、腹部CT、肝肾功能、心电图

当临床并发症发生时,实验室检查会有阳性发现,例白细胞计数升高。

1.X线检查

(1)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有以下影像特征:

①一般肠梗阻影像表现。

②梗阻近端扩张的小肠和气液平面固定在盆腔耻骨上方,改变体位后复查此征象不变。

③闭孔内有气体或有一充气的肠曲,盲端指向闭孔,此为闭孔疝的典型X线表现。

(2)疝囊造影:适应于肠梗阻症状间歇性出现者,发作间隙期疝囊造影可观察到闭孔疝的疝囊。

(3)CT扫描:CT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未嵌顿时骨盆扫描可见闭孔肌和耻骨肌之间有低密度致密影,肿块表现为较对侧明显不同的含气密度及肠管扩张;嵌顿后可见肠影从闭孔内侧进入闭孔,且该闭孔内肠影以上的肠管有肠梗阻征象,即可诊断闭孔疝。

2.B超检查 在压痛部位可见到异常的肠管反射波。

鉴别

综合文献闭孔疝常易误诊为下列疾病,需要认真鉴别。

1.肠梗阻 闭孔疝小而深,剧烈的腹部疼痛易掩盖其他症状,与非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鉴别要点是:

①无Howship-Romberg征,

②直肠或阴道指诊于盆腔侧壁无条索状物并触痛,

③腹部及骨盆X线检查,在耻骨前支处未见有透光度增强的闭孔,CT检查,闭孔管外口处未有蒂状块影显示等。

2.腹膜炎 临床常易将Richter氏疝误诊为腹膜炎,由于该疝为部分肠壁嵌顿,故无明显肠梗阻症状,疝囊底距体表较远,肿块小,易延误诊断,致使肠壁绞窄坏死,并易误诊为腹膜炎,但腹膜炎

①无Howship-Romberg征,

②直肠或阴道指诊盆壁闭孔管内口处无触痛性索条样肿块,

③无闭孔疝的影像学表现等。

3.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闭孔疝 闭孔疝的始发症状为闭孔神经痛,常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等,但后者疾病无Howship-Romberg征和肠梗阻症状,结合直肠或阴道指检,X线检查等可与之相鉴别。

4.股疝 疝块于股静脉内侧的卵圆窝处突出,闭孔疝疝块则经闭孔管于耻骨股深层,股三角的下端突出,结合直肠或阴道指检,于患侧骨盆前壁触及条索状或块状物伴触痛,外展患肢,肿块突出明显,触痛加重,有助于诊断。

5.急性阑尾炎 Richters疝小肠部分肠壁嵌顿,病人仍有排气,排便,嵌顿出现肠管坏死时,炎症渗出刺激引起右下腹压痛伴体温升高,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急性阑尾炎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早期无肠梗阻表现,无Howship-Romberg征,直肠或阴道指检患侧骨盆前壁无条索状伴触痛肿物。

6.输尿管结石 有腹部绞痛及放射痛,血尿,B超,CT,IVU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积水和输尿管结石影像,但无肠梗阻及Howship-Romberg征,直肠或阴道指检,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也无本病的相关表现。

治疗

手术治疗:   

闭孔疝易发生嵌顿、肠坏死和肠穿孔,手法复位比用于其他各类疝更加危险,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或疑诊为本病所致肠梗阻,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径路有多种,有人主张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肿块表面做纵切口,将内收长肌和耻骨肌分别向内、外侧牵开,显露疝囊。Milligan主张腹股沟切口,切开腹股沟管后壁以显露闭孔管。也有人主张经耻骨上径路,即Cheathe-Henry径路,在耻骨经横切口,横形切断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向外侧牵开。向上推开腹膜,牵开膀胱,直接显露闭孔管。但由于多数闭孔疝在术前难以确诊,即使术前确诊,按上述两种经路也难以了解肠段生机情况以及进一步处理。因此多数学者主张经腹部径路。

1.腹部径路手术 经腹切口具有如下优点:有利于急性肠梗阻的确诊、判断肠管生机及做出相应处理;易于暴露左右闭孔管口;做修补时能妥善保护好闭孔神经与血管。   

手术要点:作下腹部正中或正中旁切口,将小肠牵拉至腹腔上部后,有助于显露各种腹外疝的内口及钳闭的肠管。若证实为闭孔疝嵌顿后,显露闭孔内口并用弯血管钳或手指轻柔地扩张狭窄环,以利肠袢回纳。一般情况下,扩张狭窄环后钳闭的肠管在适当牵引下均可回纳。如还纳仍困难,则需要用尖刀沿着有沟探子切开少许闭孔管内口的纤维环;切开时应从疝囊的内侧向内向下切开,以避开闭孔血管和神经。必要时还可以同时在腹股沟韧带以下大腿根部的闭孔体表加做纵形切口,从疝囊底部向上轻轻推压疝块,以助复位。复位后认真检查肠管的生机,小范围点状坏死者,可予包埋缝合;小面积片状坏死者,可修剪局部后再缝合;有大片状坏死时,应行肠管切除术并附抗生素后缝合闭孔管。   

对于闭孔的修补,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闭孔区因肠坏死而有严重污染或病人全身情况危重而须尽快结束手术者,可暂不做任何修补,应充分引流。据文献报道,未做修补者的疝复发率也很低。若环口仅容指尖,可在直视下用粗丝线直接将闭孔膜之游离缘与相对的耻骨骨膜缝合数针,或间断缝合闭孔内肌和闭孔筋膜2~3针即可。闭孔较大,缝合后张力过大或周围组织薄弱不能缝合时,可在切口范围内切取腹直肌前鞘或应用人工网片(涤纶、teflon、marlex)填补缝合内口。缝合时须注意勿损伤闭孔神经、血管。   

2.耻骨后腹膜外(Cheathe-Henry径路)手术 在耻骨上方做横切口,按同一方向切开腹直肌前鞘,将双侧腹直肌(主要为患侧)向外牵引。把腹膜推向头侧,膀胱牵向足侧,将疝囊及其内容物游离出闭孔管并妥善处理。   

3.经闭孔部径路(腹股沟韧带下大腿根部切口)手术 病人平卧位,垫高患者臀部,大腿轻度弯曲并内收以放松内收肌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内侧耻骨肌与内收长肌间做纵形切口,或疝块凸起处作垂直切口。切开阔筋膜,暴露内收长肌,并拉向内侧;将耻骨肌拉向外侧,必要时可离断其耻骨附着处一部分,即可显露疝囊。切开疝囊底部,仔细检查内容物,若有肠坏死则改行剖腹手术,若无肠坏死则将肠管还纳腹腔。疝囊处理同上。将耻骨肌与相对的骨膜缝合数针以修补闭孔管。缝合伤口,不放引流。   

4.经腹股沟径路手术 切口入路类似于腹股沟疝或股疝的经腹股沟部手术。按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直至腹股沟管外环后,将圆韧带(或精索)及联合腱牵拉向内上方,切开腹股沟管后壁组织至腹膜,向头侧推开腹膜,经腹膜外暴露闭孔,显露疝囊。将疝囊和疝内容物一并游离出闭孔管,切开疝囊,检查肠管生机,状态良好,还纳入腹腔。若有坏死,则应经腹切除肠管。贯穿结扎疝颈部,切除疝囊。用粗丝线间断修补闭孔管,缝合伤口。

经腹股沟径路的缺点为手术野狭小,显露欠佳,解剖困难或有肠坏死时需另加切口。   

5.腹腔镜下闭孔疝修补手术 Haith(1998)复习了文献报道的8例腹腔镜下闭孔疝修补手术,并对1例有35年病史的老年女性闭孔疝病人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做了修补手术,取得了较好疗效。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