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endornetritis)、输卵管炎(salpingitis)、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 盆腔腹膜炎(peritonitis)。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性疾病。若发生盆腔炎性疾病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
1病原及其致病特点
多年来已知淋球菌、结核杆菌、较常见的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等是导致盆腔炎的主要致病菌,但某些寄生虫如丝虫、血吸虫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亦偶可感染盆腔生殖器官。
近年来由于涂片、培养技术以及血清免疫学的改进和提高,对导致盆腔炎的病原体方面不断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目前一般认为盆腔炎的病原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内原性病原体
所谓内原性是指这些病原体在正常情况下即寄生于阴道中,但不致病。这是由于阴道内存在着大量革兰氏阳性、厌氧阴道杆菌,而这些杆菌通过对阴道粘膜细胞中糖原的发酵作用而产生大量乳酸,维持阴道在酸性(pH4~5)状态,从而使原可致病的病原体不产生危害,但一旦环境改变(如pH上升)或条件有利(如组织有损伤),这些病原体即活跃起来而产生破坏作用。此外,血供障碍及组织坏死则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与生长,并起致病作用。
寄生于阴道及宫颈外口处的菌丛并常为盆腔炎的致病体者有:
需氧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中的B、D族、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八迭球菌属,变形杆菌。
厌氧菌:厌氧乳酸杆菌,厌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消化杆菌,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真杆菌属,韦永氏球菌,放线菌,克雷白氏气杆菌属,黑色素原杆菌等,此外人支原体属及丁型支原体属也是在正常人阴道内寄生,而导致盆腔炎的病原体。有些作者甚至发现人支原体是导致盆腔炎的较常见病原体。
二、外原性病原体
一)细菌 常见的有与性生活有关的淋球菌、结核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绿脓杆菌等均是常见的致病原,前二者所致的炎症已在另章详述。
二)沙眼衣原体 在某些发达及发展国家中,沙眼衣原体与淋球菌均属性病类,是导致盆腔炎的重要病原体。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急性输卵管炎患者的输卵管分泌物约有50%可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三)寄生虫 血吸虫、丝虫均可成为盆腔炎的感染原,但这类感染较为罕见,仅偶见于此类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
四)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多年来已知此种病毒可致卵巢炎。腮腺炎较少发生在成年人,而腮腺炎患者合并有腮腺炎病毒卵巢炎者,仅占极少数且所引起的症状不明显,故易被忽视。至于其他病毒是否也可导致盆腔炎,目前尚无定论,需进一步加以研究。
2病原菌感染途径:众多不同的病原体可以引起盆腔炎,这些病原体的到达盆腔生殖器官或组织可以经由以下几种途径:
一、经血液传播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盆腔结核感染,其结核菌是由肺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灶经血液传播的。较罕见的流行性腮腺病毒所致的卵巢炎也是经血液传播,血吸虫卵之沉积于输卵管,也是血行感染的结果,而全身性的菌血症亦可导致盆腔炎症。
二、经淋巴传播 盆腔结缔组织炎,包括子宫旁炎,多与宫颈炎症有关。严重的宫颈炎,如宫颈癌所引起的炎症,往往通过淋巴而感染盆腔结缔组织。由于宫颈及阴道损伤而引起的炎症,也常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的感染。丝虫病亦可通过淋巴管而引起盆腔急性淋巴管炎甚至盆腔器官炎症,但这种情况较罕见。
三、直接蔓延 弥漫性腹膜炎、阑尾炎,以及急性肠憩室炎均可直接影响盆腔生殖 器官。经腹进行的妇科手术,尤其是伴有结肠损伤时,可引起严重的盆腔感染。严重的直肠感染时,细菌亦偶可穿过肠壁而直接感染盆腔器官,即使是较简单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亦可导致阴道残端上部的盆腔结缔组织炎。经阴道进行子宫切除术,则更有此种可能。
四、上行性感染 绝大多数盆腔炎系由阴道内的病原体沿粘膜上升而感染盆腔器官。不仅淋球菌是沿粘膜上升至输卵管,其他病原体也是如此。动物实验证实结扎输卵管即不再发生输卵管炎症。在正常情况下阴道及宫颈外口寄生有大量致病菌,但由于处在强酸性的环境中而不致病,宫颈内口以上则是无菌的。宫颈管经常为粘稠的粘液所堵塞,成为有效的屏障使阴道内的细菌不易上升至宫腔而致病。一旦阴道内的酸碱度发生改变或宫颈管的粘液变得稀薄或消失,则阴道内的细菌即可上升至宫腔。月经来潮时宫颈粘液被冲出,月经血中和了阴道的酸度,有利于阴道菌丛的活跃与上升。原仅停留在前庭大腺或宫颈处的淋球菌常在月经后沿粘膜上升而导致输卵管炎,即此之故。
3高危因素
年龄: 据美国资料,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发年龄为15~25岁。年轻妇女容易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可能与频繁性活动、宫颈柱状上皮生理性向外移位、官颈黏液机械防御功能较差有关。
性活动: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
下生殖道感染: 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所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 、坏死,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病原体上行感染。
性卫生不良: 经期性交、使用不洁月经垫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此外,低收入群体不注意性卫生保健,阴道冲洗者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高。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的盆腔广泛粘连、输卵管损伤、输卵管防御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再次感染,导致急性发作。
4病理及发病机制
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物,严重者内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镜下见大量白细胞浸润,炎症向深部侵入形成子宫肌炎。
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急性输卵管炎症因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变特点。
炎症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首先引起输卵管黏膜炎,输卵管黏膜肿胀、间质水肿及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者输卵管上皮发生退行性变或成片脱落,引起输卵管黏膜粘连,导致输卵管管腔及伞端闭锁,若有脓液积聚于管腔内则形成输卵管积脓。淋病奈瑟菌及大肠埃希菌、类杆菌以及普雷沃菌除直接引起输卵管上皮损伤外,其细胞壁脂多糖等内毒素引起输卵管纤毛大量脱落,导致输卵管运输功能减退、丧失。 因衣原体的热休克蛋白与输卵管热休克蛋白有相似性,感染后引起的交叉免疫反应可损伤输卵管,导致严重输卵管黏膜结构及功能破坏,并引起盆腔广泛粘连。
病原菌通过宫颈的淋巴播散:通过宫旁结缔组织,首先侵及浆膜层发生输卵管周围炎,然后累及肌层,而输卵管黏膜层可不受累或受累极轻。病变以输卵管间质炎为主,其管腔常可因肌壁增厚受压变窄,但仍能保持通畅。轻者输卵管仅有轻度充血、肿胀、略增粗;严重者输卵管明显增粗、弯曲,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增多,造成与周围组织粘连。
卵巢很少单独发炎,白膜是良好的防御屏障,卵巢常与发炎的输卵管伞端粘连而发生卵巢周围炎,称为输卵管卵巢炎,习称附件炎。炎症可通过卵巢排卵的破孔侵入卵巢实质形成卵巢脓肿,脓肿壁与输卵管积脓粘连并穿通,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可为一侧或两侧病变,约半数是在可识别的急性盆腔炎性疾病初次发病后形成,另一部分是屡次急性发作或重复感染而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多位于子宫后方或子宫、阔韧带后叶及肠管间粘连处,可破人直肠或阴道,若破人腹腔则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盆腔腹膜炎: 盆腔内器官发生严重感染时,往往蔓延到盆腔腹膜,发炎的腹膜充血、水肿,并有少量含纤维素的渗出液,形成盆腔脏器粘连。当有大量脓性渗出液积聚于粘连的间隙内,可形成散在小脓肿;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处形成盆腔脓肿,较多见。脓肿前面为子宫,后方为直肠,顶部为粘连的肠管及大网膜,脓肿可破人直肠而使症状突然减轻,也可破人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病原体经淋巴管进入盆腔结缔组织而引起结缔组织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宫旁结缔组织炎最常见,开始局部增厚,质地较软,边界不清,以后向两侧盆壁呈扇形浸润,若组织化脓形成盆腔腹膜外脓肿,可自发破入直肠或阴道。
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当病原体毒性强、数量多、患者抵抗力降低时,常发生败血症。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若身体其他部位发现多处炎症病灶或脓肿者,应考虑有脓毒血症存在,但需经血培养证实。
肝周围炎(Fitz-Hugh-Curtis综合征): 是指肝包膜炎症而无肝实质损害的肝周围炎。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感染均可引起。由于肝包膜水肿,吸气时右上腹疼痛。肝包膜上有脓性或纤维渗出物,早期在肝包膜与前腹壁腹膜之间形成松软粘连,晚期形成琴弦样粘连5%~10%输卵管炎可出现肝周围炎,临床表现为继下腹痛后出现右上腹痛,或下腹疼痛与右上腹疼痛同时出现。
常见症状:下腹疼痛、下腹坠胀 、盆腔沉重感
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腹膜炎,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若在腹膜外可致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若有输卵管炎的症状及体征并同时有右上腹疼痛者,应怀疑有肝周围炎。
患者体征差异较大,轻者无明显异常发现,或妇科检查仅发现宫颈举痛或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严重病例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鼓音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盆腔检查: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将宫颈表面分泌物拭净,若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说明宫颈管黏膜或宫腔有急性炎症。穹隆触痛明显,须注意是否饱满;宫颈举痛;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单纯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压痛明显;若为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不活动;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扪及宫旁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或两侧宫骶韧带高度水肿、增粗,压痛明显;若有盆腔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后穹隆或侧穹隆有肿块且有波动感,三合诊常能协助进一步了解盆腔情况。
检查项目:妇科超声、妇科炎症、阴道分泌物检查
1.分泌物直接涂片
取样可为阴道、宫颈管分泌物,或尿道分泌物,或腹腔液(经后穹隆、腹壁,或经腹腔镜获得),做直接薄层涂片,干燥后以美蓝或革兰染色。凡在多形核白细胞内见到革兰阴性双球菌者,则为淋病感染。因为宫颈管淋菌检出率只有67%,所以涂片阴性并不能除外淋病存在,而阳性涂片是特异的。沙眼衣原体的镜检可采用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染料,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片星状闪烁的荧光点即为阳性。
2.病原体培养
标本来源同上,应立即或在30秒内将其接种于Thayer-Martin培养基上,置35℃温箱培养48小时,进行细菌鉴定。新的相对快速的衣原体酶测定代替了传统的衣原体的检测方法,也可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进行对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此法系酶联免疫测定。
细菌学培养还可以得到其他需氧和厌氧菌株,并作为选择抗生素的依据。
3.后穹隆穿刺
后穹隆穿刺是妇科急腹症最常用且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穿刺,所得到的腹腔内容或子宫直肠窝内容,如正常腹腔液、血液(新鲜、陈旧、凝血丝等)、脓性分泌物或脓汁,都可使诊断进一步明确,穿刺物的镜检和培养更属必要。
4.超声波检查
主要是B型或灰阶超声扫描、摄片,这一技术对于识别来自输卵管、卵巢及肠管粘连一起形成的包块或脓肿有85%的准确性。但轻度或中等度的盆腔炎很难在B型超声影像中显示出特征。
5.腹腔镜检
如果不是弥漫性腹膜炎,病人一般情况尚好,腹腔镜检可以在盆腔炎或可疑盆腔炎以及其他急腹症病人施行,腹腔镜检不但可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对盆腔炎的病变程度进行初步判定。
6.男性伴侣的检查
这有助于女性盆腔炎的诊断。可取其男性伴之尿道分泌物作直接涂片染色或培养淋病双球菌,如果发现阳性,则是有力的佐证,特别在无症状或症状轻者。或者可以发现有较多的白细胞。
盆腔炎诊断
根据病史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由于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诊断准确性不高(与腹腔镜相比,阳性预测值为65%~90%)。理想的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既要敏感性高,能发现轻微病例,又要特异性强避免非炎症患者应用抗生素。但目前尚无单一的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既敏感又特异。由于临床正确诊断盆腔炎性疾病比较困难,而延误诊断又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产生。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推荐的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表28-1)旨在提高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对可疑患者做进一步评价,及时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表28-1 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2006年美国CDC诊断标准)
最低诊断标准提示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或者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腹痛,并可排除其他引起下腹痛的原因,妇科检查符合最低诊断标准,即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附加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多数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有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溶液涂片中见到白细胞,若宫颈分泌物正常并且镜下见不到白细胞,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需慎重。
特异标准基本可诊断盆腔炎性疾病,但由于除B型超声检查外,均为有创检查或费用较高,特异标准仅适用于一些有选择的病例,腹腔镜诊断盆腔炎性疾病标准包括: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壁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腹腔镜诊断输卵管炎准确率高,并能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但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并非所有怀疑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均能接受这一检查,对轻度输卵管炎的诊断准确性降低。此外,对单独存在的子宫内膜炎无诊断价值。
在做出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后,需进一步明确病原体。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液的涂片、培养及核酸扩增检测病原体,虽不如通过剖腹探查或腹腔镜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培养及药敏准确,但临床较实用,对明确病原体有帮助。涂片可作革兰染色,若找到淋病奈瑟菌可确诊,除查找淋病奈瑟菌外,可以根据细菌形态为选用抗生素及时提供线索;培养阳性率高,并可做药敏试验。除病原体检查外,还可根据病史(如是否为性传播疾病高危人群)、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初步判断病原体。
盆腔炎鉴别诊断
1.盆腔结缔组织炎:需与输卵管积脓及输卵管卵巢脓肿;阔韧带肿瘤、宫颈癌晚期等鉴别。
2.盆腔腹膜炎:需与急性阑尾炎穿孔或肠穿孔、卵巢肿瘤蒂扭转或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结核性腹膜炎、卵巢恶性肿瘤等鉴别。
3.盆腔脓肿:需与盆腔积血、阑尾脓肿等鉴别。必要时作后穹窿穿刺,如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4.盆腔淤血综合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及小腹坠痛,向下肢放射,久站及劳累后加重。检查宫颈呈紫蓝色,但子宫及附件无异常,与盆腔炎的症状与体征不符。通过B超,盆腔静脉造影可以确诊。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是继发渐进性痛经,伴月经失调或不孕。若在于宫后壁、子宫骶骨韧带、后陷凹处有触痛性结节,即可诊断。此外,慢性盆腔炎久治无效者,应考虑有内膜异位症的可能。
6.卵巢肿瘤:卵巢恶性肿瘤亦可表现为盆腔包块,与周围黏连、不活动,有压痛,与炎性包块易混淆。但其一般健康情况较差,病情发展迅速,疼痛为持续性,与月经周期无关。B超检查,可见腹部包块,有助于诊断。
盆腔炎并发症
1、急性盆腔炎在劳累、性交后以及月经前期加重、病情严重的会有月经不调、不孕等并发症,慢性盆腔炎常见并发症有盆腔积液。
2、盆腔炎症性不孕症:指妇女盆腔急、慢性炎症所致之夫妇同居3年以上不能受孕。
3、盆腔炎性肿块:为女性盆腔脏器的炎症未得到正规、有效地治疗,导致盆腔慢性炎症性组织学改变,从而导致盆腔炎性肿块发生。
4、盆腔脓肿:多由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化脓形成盆腔脓肿,这种脓肿可局限于子宫的一侧或双侧,脓液流入于盆腔深部。
5、盆腔炎与痛经的关系
据统计,门诊痛经病人日趋增多,占门诊量的20%左右,而引起痛经的原因较多,盆腔感染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所谓盆腔感染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为妇科常见病,重者可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轻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给病人造成痛苦,而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因此必须重视盆腔炎的防治。
6、宫外孕。盆腔炎的并发症有哪些?输卵管由于炎症的损害,其攝取受精卵及传送受精卵的功能受到影响。
7、输卵管积水。慢性输卵管炎双侧居多,输卵管呈轻度或中度肿大,伞端可部分或完全闭锁,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有时输卵管积脓中的脓液渐被吸收,浆液性液体继续自管壁渗出充满管腔,亦可形成输卵管积水。
8、慢性腹痛。盆腔炎后遗留有慢性腹痛。疼痛常常是周期性的,主要和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组织粘连有关。
1、注意个人卫生,杜绝各种感染途径,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做到专人专盆,切不可用手掏洗阴道内,也不可用热水、肥皂等洗外阴。还有患有盆腔炎时白带量多,质粘稠,所以要勤换内裤,不穿紧身、化纤质地内裤。
2、敏感时期忌性生活。月经期、人流术后及上、取环等妇科手术后阴道流血,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洗桑那浴,要勤换卫生巾,因此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易乘机而入,造成感染。
3、发热患者在退热时一般汗出较多,要注意保暖,保持身体的干燥,汗出后给予更换衣裤,避免吹空调或直吹对流风。
4、注意自我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要注意观察白带的量、质、色、味。白带量多、色黄质稠、有臭秽味者,说明病情较重,如白带由黄转白(或浅黄),量由多变少,味趋于正常(微酸味)说明病情有所好转。
5、被诊为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以利炎症局限化和分泌物的排出。
6、规范合理用药。有些患者因患,稍感不适,就自服抗生素,长期服用可以出现阴道内菌群紊乱,而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豆渣样白带,应即到医院就诊,排除霉菌性阴道炎。
7、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并观察大便的性状,以防盆腔脓肿溃破肠壁,造成急性腹膜炎。
8、做好避孕工作,尽量因人工流产术的感染。
1.药物治疗
抗生素为急性盆腔炎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或口服等多种给药途径。应使用光谱抗生素并联合抗厌氧菌药物,要注意疗程足够。并且可以联合中药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2.手术治疗
有肿块如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行手术治疗;存在小的感染灶,反复引起炎症发作者亦宜手术治疗。手术以彻底治愈为原则,避免遗留病灶再有复发的机会,行附件切除术或输卵管切除术。对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慢性盆腔炎单一疗法效果较差,采用综合治疗为宜。
3..物理疗法
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可加入各种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蜡疗等。中医上也有中药包塌渍治疗的方法。
4.心理治疗
一般治疗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5.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盆腔炎妙方
材料:土茯苓50克,芡实30克,金樱子15克,石菖蒲12克,猪瘦肉100克。
制作:清水适量,慢火煲汤,加食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本方功效健脾补肾,解毒祛湿,适应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块状根茎,性味甘淡,平,功能健脾,解毒,利湿,芡实,又名鸡头实,性味甘,涩平,归脾,肾经,功效补脾祛湿,益肾固精,涩能收敛,可治白带过多,《本草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金樱子性味酸平,功能固精补益,上两味组方芡实与金樱子,又名水陆二仙丹,乃古代治遗精白浊,妇女肾气不摄白带妙方,石菖蒲味辛气温,善“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芬之气,利气化浊,祛邪疗带,故以上4种药组成的食疗方,性味平和,不寒不燥,对防治慢性盆腔炎颇这恰当。
苦菜莱菔汤
组成:苦菜10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萝卜200克(切片。
用法:上四味共煎煮,去药后吃萝卜喝汤,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发热,下腹胀痛,小腹两侧疼痛 拒按,带下色黄量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附注:金银花对多种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银花冬瓜仁蜜汤
组成:冬瓜籽仁20克,金银花20克,黄连2克,蜂蜜50克。
用法:先煎金银花,去渣取汁,用药汁煎冬瓜籽仁15分钟后人黄连,蜂蜜即可,每日l剂,连服1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拒按,微发热,自汗,带下色黄量多,舌红苔黄
桃仁饼
组成:桃仁20克,面粉200克,麻油30克。
用法:桃仁研成极细粉与面粉充分拌均,加沸水l00毫升揉透后冷却,擀成长方形薄皮子,涂上麻油,卷成圆筒形,用刀切成每段30克,擀成圆饼,在平底锅上烤熟即可,早晚餐随意服食,每日 数次,每次2块,温开水送服。
功效:理气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盆腔炎,属气滞血瘀型,下腹部及小腹两侧疼痛如针刺,腰骶疼痛,舌有紫气,脉细弦。
皮红花茶
组成:青皮10克,红花10克。
用法:青皮晾干后切成丝,与红花同入沙锅,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取汁即成,当茶频频饮用,或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气活血。
主治:盆腔炎,属气滞血瘀型,下腹部及小腹两侧疼痛如针刺,腰骶酸痛,舌有紫气,脉弦。
荔枝核蜜饮
组成:荔枝核30克,蜂蜜20克。
用法:荔枝核敲碎后放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温热调入蜂蜜,拌和均匀,即可,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气,利湿,止痛。
主治:各类慢性盆腔炎,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不舒,心情抑郁,带下量多。
1.取大蒜泥外敷下腹部,每日1~2次(如皮肤起泡则暂停)。
2.甘遂末120克,麝香0.1克,连同细面粉加蜜调成糊,分成4份,每日1份,涂敷下腹部。
3.鲜活蒲公英250克,捣烂如泥,外敷下腹部,每日1~2次。
4.皂角刺30克,大枣10枚,同煎半小时以上,弃渣取药液300~400毫升,加粳米30克煮成粥状,分2次服。
5.将石蜡熔化后装入28x21厘米的两橡皮袋内,或将石蜡装入袋内再行熔化,蜡液占袋装容积的1/3左右,温度在60℃~70℃左右,置于患者下腹部或腰骶部,每次治疗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6.用氯化钠,硫化氢泉,硫磺泉,氡泉,硫酸铁泉,碘泉全身浸泡或局部冲洗,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7.野菊花栓,每晚睡前30分钟将一粒放入肛门内约7~8厘米处,10日为一疗程,一般3~4疗程有明显效果。
8.耳穴按摩:选内生殖器,盆腔,肾上腺,内分泌,交感等穴,施按,捻,摩手法弱刺激10分钟,每日3~5次。
9.在床单或油布上均匀地铺上8~10厘米厚的热砂,取俯卧位,然后将床单或油布裹好腹部保温,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用于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治疗误区
盆腔是女性内生殖器的聚集处,极易受到病菌感染引起盆腔炎,盆腔炎是子宫,卵巢,输卵管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炎症的统称,常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疼痛,尿频尿急,畏寒发热等,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盆腔炎的危害更大,女性一旦有了性生活,感染机会将大增,更易患上盆腔炎。
清洁要适度
接触了带有病菌的物品,或者平时不注意清洁,都有可能导致盆腔炎,不过太爱干净也不行,有些女性经常自行冲洗阴道,或是喜欢长时间的盆浴,反而给病菌以可乘之机,正常情况下,分泌物使阴道具有自净和防御功能,而过度冲洗改变了阴道酸碱度,反而给病菌繁殖提供了方便。
别自行用药
还有一点应注意,患上盆腔炎不要陷入妇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误区,不要认为过去是“这个药吃好的”,于是就自行其事购药,事实上,药不对症不但无益病情,反而会贻误治疗时机,把小病拖成大病;或者控制了表面症状,真实的病情却被掩盖了,目前,微波在盆腔炎治疗上优点越来越突出,微波产生的热效应具有效率高,穿透力强的特点,这是红外,短波,超短波的致热所无法比拟的,当微波作用于盆腔组织时,能引起组织细胞中离子,水分子和偶极子的高频震荡,微波能量低时产热低,能增强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代谢,这样就促使水肿吸收,消炎止痛,当微波能量高的时候,可使盆腔局部病变组织的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
治疗贵在坚持
总之患了盆腔炎最好的办法是立即上医院找专业医生,早治早好,另外必需医患密切配合,首先患者要选择正规医院,选择专业医师为其精心施治,专业医师会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且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患者,在治疗时,要做到心胸豁达,要重视疾病,重视治疗,但不要精神过于紧张,在病情缓解的情况下一定不可以松懈,要遵照医生的方案进行治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不但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也给将来可能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埋下了伏笔。
家庭治疗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经期,产后,流产后的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及卫生巾,避免受风寒,不宜过度劳累。
2.多吃清淡的食物
饮食应清淡食物为主,多食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豆腐,赤豆,菠菜等,忌食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
3.经期避免性生活
月经期忌房事,以免感染,月经垫要注意清洁卫生,最好用消毒卫生纸。
4.喝水
盆腔炎容易导致身体发热,所以要注意多喝水以降低体温。
5.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扩大感染,引起炎症扩散。
6.医务人员需严守无菌操作
医务人员在分娩,流产宫腔手术操作时应严密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感染而引发盆腔炎,为预防起见,手术后叮适当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医生提醒
1.注意个人卫生与性生活卫生,严禁经期房事,平时保持外阴,阴道清洁,积极治疗阴道炎,宫颈炎,阑尾炎等等妇科 炎症性疾病,防止人工流产及分娩后感染。
2.急性盆腔炎治疗务必彻底,以免转为慢性盆腔炎。
3.慢性盆腔炎患者平时应注意劳逸适度,以防慢性盆腔炎复发。
4.节制房事,以避免症状加重。
5.进食清淡饮食,避免生冷,辛辣刺激品,多饮水。
盆腔炎病人要注意饮食调护,要加强营养。发热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对高热伤津的病人可给予梨汁或苹果汁、西瓜汁等饮用,但不可冰镇后饮用。白带色黄、量多、质稠的患者属湿热证,忌食煎烤油腻、辛辣之物。少腹冷痛、怕凉,腰酸疼的患者,属寒凝气滞型,则在饮食上可给予姜汤、红糖水、桂元肉等温热性食物。五心烦热、腰痛者多属肾阴虚,可食肉蛋类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补强壮。
1、土茯苓猪肉汤
组成:土茯苓50克、芡实30克、金樱子15克、石菖蒲12克,猪瘦肉100克。
用法:清水适量,慢火煲汤,加食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本方功效健脾补肾,解毒祛湿。适应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块状根茎,性味甘淡、平,功能健脾、解毒、利湿。芡实,又名鸡头实,性味甘、涩平。归脾、肾经。功效补脾祛湿,益肾固精,涩能收敛,可治白带过多。《本草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金樱子性味酸平,功能固精补益。上两味组方芡实与金樱子,又名水陆二仙丹,乃古代治遗精白浊,妇女肾气不摄白带妙方。石菖蒲味辛气温,善“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芬之气,利气化浊,祛邪疗带。故以上4种药组成的食疗方,性味平和,不寒不燥,对防治慢性盆腔炎颇这恰当。
2、苦菜莱菔汤
组成:苦菜10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萝卜200克(切片)。
用法:上四味共煎煮,去药后吃萝卜喝汤。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发热,下腹胀痛,小腹两侧疼痛 拒按,带下色黄量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附注:金银花对多种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银花冬瓜仁蜜汤
组成:冬瓜籽仁20克,金银花20克,黄连2克,蜂蜜50克。
用法:先煎金银花,去渣取汁,用药汁煎冬瓜籽仁15分钟后人黄连、蜂蜜即可。每日l剂,连服1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拒按,微发热,自汗,带下色黄量多,舌红苔黄
4、桃仁饼
组成:桃仁20克,面粉200克,麻油30克。
用法:桃仁研成极细粉与面粉充分拌均,加沸水l00毫升揉透后冷却,擀成长方形薄皮子,涂上麻油,卷成圆筒形,用刀切成每段30克,擀成圆饼,在平底锅上烤熟即可。早晚餐随意服食,每日数次,每次2块,温开水送服。
功效:理气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盆腔炎,属气滞血瘀型,下腹部及小腹两侧疼痛如针刺,腰骶疼痛,舌有紫气,脉细弦。
5、皮红花茶
组成:青皮10克,红花10克。
用法:青皮晾干后切成丝,与红花同入沙锅,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取汁即成。当茶频频饮用,或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气活血。
主治:盆腔炎,属气滞血瘀型,下腹部及小腹两侧疼痛如针刺,腰骶酸痛,舌有紫气,脉弦。
6、荔枝核蜜饮
组成:荔枝核30克,蜂蜜20克。
用法:荔枝核敲碎后放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温热调入蜂蜜,拌和均匀,即可。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气,利湿,止痛。
主治:各类慢性盆腔炎,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不舒,心情抑郁,带下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