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性职业性皮肤病(industrial occupational dermatosis)系因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职业性接触有害因子而发生的皮肤病。本节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性职业性皮肤病。酸碱灼伤(burns due to acids and alkalies) 多由性质较泼尼无机或有机酸、碱接触皮肤而引起。
(一)发病原因
常见强酸有硝酸、硫酸、盐酸、氟氢酸、甲酸、苯酚等。强酸具腐蚀性,作用于皮肤可吸收组织水分,使组织脱水、蛋白凝固而坏死。强碱性化合物有钠、钾、钙、铵、钡等的氢氧化物。
(二)发病机制
碱性物能溶解组织,使组织蛋白变性,脂肪皂化,细胞膜结构破坏,致使病变向纵深发展,产生溶解性坏死,且穿透及破坏均较深。二者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属原发性刺激作用所致。酸碱灼伤的轻重与接触的酸碱性质、浓度、接触时间及皮肤状况有关。
常见症状:水疱或大疱损害、红斑性烧伤、丘疹、瘙痒、潮红潮热、脓疱、疱疹
氟氢酸(即40%氟化氢水溶液)开始作用缓慢,故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轻者仅出现红斑,剧烈疼痛,相继于接触部位皮肤变白、水肿,发生组织凝固性坏死,表面可起大疱,疱壁紧张,破后形成溃疡。若有少量氟氢酸残留,则继续向深处及周围渗透,坏死组织扩展可深达骨质。
苯酚(石炭酸)具原浆毒性,它具有全身的和局部的作用,吸水性强可引起细胞蛋白质凝固,能深达人体组织。皮肤接触高浓度苯酚后立即变白,经历短暂的麻木后引起局部红肿、大疱及坏死。大量酚被人体吸收后可引起肾脏损害。酚很容易被65%的乙醇或异丙醇所中和。
7%的甲酸(蚁酸),即可引起皮肤灼伤。皮肤黏膜被浓醋酸灼伤时有剧痛,并形成污秽的灰白色坏死组织块。
2.碱灼伤 钠、钾、钙、铵、钡等的氢氧化物为强碱性化合物,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引起皮肤干燥,甲板变薄,光泽消失。接触中等浓度者,接触局部自觉瘙痒,发生急性皮炎,可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糜烂,如处理不当,日久可转为慢性皮炎。接触高浓度者于接触局部自觉灼痛,发生灼伤、坏死,形成深溃疡,易继发感染,愈合极慢,愈后留有瘢痕。
有职业性接触酸碱史,且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易于诊断。
检查项目:血象、电解质检查、肾功能检查、尿检
1.酸烧伤
常见的是硫酸、硝酸、氢氟酸、盐酸的烧伤。玻引起细胞脱水、蛋白凝固,故酸烧伤(除氢氟酸外) 常不侵犯深层,但由于颜色的掩盖,深度常不易判断。
早期除用大且流水冲洗外,冲洗时间不少于15min,冲洗后可以用弱碱中和;酸吸收导致酸中毒,必须血气分析监测,并应用碱性药物。
氢氟酸为强烈腐蚀剂,与皮肤接触可渗透到深层组织,溶解细脑膜,造成皮下组织乃至肌肉、骨熊坏死,并伴剧烈疼痛。早期除用大量流水冲洗外,可用10%葡萄糖酸钙,也可局部注射,使游离氟与钙结合成氰化钙,减轻组织损害及疼痛。
2.强碱烧伤
常见者为苛性碱,氨,石灰等。碱可使组织细胞脱水与皂化脂肪,离子与蛋白给合形成碱性蛋白,可穿透到深部组织。皂化时产热可使深层继续坏死。痂或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凹陷,边缘潜行,往往经久不愈。
烧伤初期肿胀明显,失液旦大,强碱烧伤后及时用清水冲洗,时间要求长一些,一般不用中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