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疣 (verruca vulgaris)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祖国医学中称“疣目”、“千日疮”、“枯筋箭”,俗称“刺瘊”、“瘊子”等。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初期表现为硬固的小丘疹,呈灰黄或黄褐色等,表面粗糙角化。本病发展缓慢,可自然消退,亦可采用局部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疣目之病名出《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疣目候》,曰:"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外科正宗》称之为枯筋箭,《外科启玄》称为千日疮。是以好发于手、足、头皮,大如黄豆,粗糙坚硬,表面呈刺状为主要表现的疣病类疾病。
(一)发病原因
致病菌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2、3、4、7、27、28、29)。皮肤和黏膜的损伤、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感染本病的直接因素。
(二)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经伤口进入暴露的基底细胞。可以分裂的基底层细胞是病毒DNA的贮存处,带有病毒DNA的上皮细胞可以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而呈潜伏状态。发病时,病损处皮肤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过度角化,伴有角化不全现象。
常见症状:丘疹、斑疹
1.好发部位 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亦可发生于身体表面的任何部位,甚至鼻孔、舌面、耳道内、唇内侧、睑缘,广泛者可累及四肢大部分。
2.临床症状
(1)一般表现:病变初期,表现为硬固、突出皮面的小丘疹,呈灰黄、灰白、黄褐或淡黄色,表面粗糙角化。数目不定。初起多为1个,以后可增多至数个或数十个不等。随病程进展,皮损可增大呈斑片状(图1)。
(2)甲周疣和甲下疣:发生在指(趾)甲周或甲下的寻常疣称为甲周疣(periungual wart)或甲下疣(subungual wart)。其根部常位于甲廓内,表现为单纯性角化,待侵及皮肤时,才出现典型的赘疣状损害。若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破坏甲的生长,易致裂口、疼痛及继发感染。
(3)特殊类型
丝状疣(verruea filiformis):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长度一般不超过1 cm左右,正常皮色或棕灰色。一般无自觉症状。
指状疣(digitate verruea):在同一个柔软的基础上发生一簇集的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其尖端为角质样物。常发生于头皮或趾间,亦可发生于面部。常为数个,可经久不消(图2)。
根据临床特点、好发部位及病理检查,诊断不难。
体征:
一、颈型(单纯性):患者感颈痛,疼痛向肩背部放散。颈脊椎活动障碍,尤其对某一侧方向活动限制特别明显。颈部肌肉痉挛,常见"落枕"样症状。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无上肢放射性疼痛。颈部一侧痉挛之肌肉可有触痛。
二、神经根型:颈枕部或颈肩背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沿颈脊神经节段走行方向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串麻感。当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同时上肢感到发沉或无力现象。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颈畸形、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受累颈脊神经在其相应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阳性。此外,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及肌腱反射改变。定位详见‘体检’栏。
三、脊髓型:因为刺激或压迫脊髓的部位及程度不同,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繁多。主要为麻木、酸胀、烧灼感、发僵、无力等症状,且多先发生于下肢,然后发展到上肢;也有先发生于一侧上肢或下肢、双侧上肢或双侧下肢者。此外,尚可有头痛、头昏或大小便异常等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的体征也很复杂。常见体征有:①脊髓单侧受压:可以出现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②脊髓双侧受压:早期表现有以感觉障碍为主者,也有以运动障碍为主者;晚期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痉挛性瘫痪,如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和呼吸困难。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阳性,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感觉障碍程度不一。病人常有胸部或腰部束带感。病情严重者,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即便秘、尿潴留等。
四、椎动脉型: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每于头后伸或转动头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而当头部转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头部转动时,病人突感四肢无力而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醒,可有脑干症状,包括轻者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重者出现对侧肢体轻瘫。此外,尚有声嘶、失音、吞咽困难、眼肌瘫痪、视物不清、复视、Horner综合征等脑干缺血的征象。
五、交感神经型:头昏、头沉或偏头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视野内冒金星,心律失常,肢体发凉、肿胀,发汗异常。此外,尚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
检查项目: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中医诊断标准:
1.风热毒蕴
证候:赘疣新起,时间短,自觉痒而不适,疼痛明显,碰撞后易出血。伴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新起之疣、病程短、碰后出血、口渴、便干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毒邪侵袭肌表,蕴结不散,凝滞肌肤而见皮肤起疣如花芯,热盛则血不循经则外溢,故碰伤后出血较明显,热伤津液则口渴、便干;风热毒盛,气血不通则瘙痒疼痛。
2.肝郁痰凝
证候: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挤压疼痛,出血不多。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辨析:①辨证:以病程较长,质硬色暗褐,出血不多,胸闷,纳食不香,脉弦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见质硬色暗,出血量少。肝气不舒则胸闷,纳食不香。脉弦缓为肝郁痰凝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寻常疣诊断标准: 1.损害为针头至豌豆大之半球形、多角形角质隆起,呈灰黄、污黄、污褐色或正常皮色,表面粗糙坚硬,顶端分裂成花蕊或刺状。 2.初发时为单发,可增至数个皮疹。 3.一般地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撞击痛,撞击时可出血。 4.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在手指、手背、足缘及甲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生在甲缘时,可在甲下蔓延,有触痛,易致裂隙感染。 5.寻常疣的形态可呈柔软的细长丝状突起,顶端为角质状,像一个倒立在肤上的小钉,称为丝状疣,此多发于颈部和眼睑。亦有呈多数指状者,基底柔软,丛生出一簇指状突起,此称指状疣,多发于面部、头部、趾间。 6.病程缓慢,有时可自愈,愈后不留痕迹。
中医类证鉴别:
1.疣状痣:损害为淡褐色以至棕黑色的硬实丘疹或疣肿物。呈线状、条状或片状,多与神经分布走向一致,表面粗糙,大小与长短不一。常出生时即有,也可在几岁以后才出现,逐渐扩大,至一定程度才停止扩大。
2.鼠乳:米粒大球形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中心凹陷如脐窝状。
3.毛囊角化病:多发于少年儿童,有家族史,皮损分布在胸前,或以脸部、四肢为多,丘疹、赘生物易融合成片,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左旋咪唑片50mg,每日3次,口服,连服3天,间歇4天,连用1个月。
2.干扰素针15万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10天。
(二)局部治疗
1.5%5-氟尿嘧啶软膏患处外用。
2.5%5-氟尿嘧啶软膏,10%水杨酸及等量火棉胶配成涂剂外用患处,加局封疗效更佳。
3.电灼疗法:适用于皮损不多的患者。方法是先清洁和消毒患区,以O.5%~1%普鲁卡因溶液局麻,然后电灼,再用小刮匙或小剪刀清除电灼坏死组织,基底部一般不会出血,再稍电灼,最后以抗菌素软膏包敷患处。
4.对皮疹广泛者,可用3%~5%福尔马林溶液湿敷患部,每日1次,连续4~8周。
5.冷冻疗法。
6.激光疗法。
目前本病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手术切除易复发故多不用,全身治疗结果尚难肯定。提倡用中药养血活血平肝治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疗效较好。
(一)辨证选方
1.风热毒盛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结。方药:紫兰方加味(赵炳南《简明中医皮肤病学》):马齿苋60,板蓝根30g,紫草根30g,苡米15g。便秘加大黄1Og(后下),口渴加花粉15g。水煎服,每日1剂。
2.肝郁痰凝治法:疏肝活血,化痰软坚。方药:治疣汤加减:柴胡1Og,桃仁1Og,红花1Og,板蓝根30g,熟地1Og,白芍1Og,川芎1Og,夏枯草15,当归15g,山甲1Og,牡蛎30g。水煎服,每日1剂。
3.风热血燥证: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疏散风热。凉血润燥。银翘散加丹皮、茜草、生槐花等。
4.湿热血瘀证:结节疏松,色灰或褐,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清肌渗湿汤加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等。
(二)外治法
1.板蓝根30g,或苦参片30g,煎汤外洗。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2.水晶膏(石灰、碱饱和液),或鸭胆子油,点涂。
3.熏洗疗法:木贼草、银花、香附、白芷、桔梗、红花、马齿苋、板蓝根、大青叶、珍珠母、磁石、代赭石等,可择3~5味,煎水,先熏后洗。
4.推疣法:适用于明显高出皮面、损害较少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或刮匙(刮匙头部用棉花包裹)与皮肤成30度角,向前推之(用力不可过猛),有的疣即可推除,推除后疮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如疣体表面角化,则在局麻下进行推除。
5.板蓝根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4m1,1次/日,20大为1疗程。
针灸治疗:
1.艾灸法:数目少者可用艾柱在疣上灸之,每日1次,至脱落为止。 2.针刺:用针尖从疣顶部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量血液,3~4天可以脱落。
一、寻常疣食疗方:
1.组成:天南星适量、醋少许。用法:天南星研未以醋调为膏,贴涂患处。说明:俗称“瘊子”。
2.组成:石灰、米醋。用法:渍六七日,取汁点疣上。
3.组成:青壳鸭蛋7 个、米醋适量。用法:浸5~7 天后,蛋壳变软,每日煮食(生食更佳)。
个,4~5天后患部皮肤潮红,连续食用至愈。主治:青年扁平疣。
4.组成:生姜汁、陈醋各适量。用法:混合搅匀时搽之。
5.组成:葱白适量。用法:葱白接屋檐水洗之。
6.组成:鲜鸡蛋7 个、食醋70 毫升。用法:鸡蛋煮熟去壳,用竹筷刺若干小孔后切成4 等份装入杯中,加入食醋,拌匀加盖放置6小时。空腹连蛋带醋一次服食尽,每周1 次,1~2次可见效。说明:忌盐、酱油及碱性食物、药物。
7.豆芽随量,煮汤服食,连续服食三日,忌食油与其他粮食。
8.鲜菱蒂(菱柄),搽擦患处,一日数次,治赘疣(青年性扁平疣、多发性寻常疣)。
9 青叶桃仁粥
【原料】大青叶15克,桃仁15克,粳米loo克。
【制法】将大青叶、桃仁加水煎取汁液。另将粳米淘洗干净入锅,加水1000克,用大火烧开,再转用小火煮粥加入药汁稍煮即成。
【吃法】早晚分食。
【功效】高热解毒,活血行瘀。适用于各种寻常疣。
10 黄豆芽粥
【原料】黄豆芽loo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黄豆芽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水1000克,用大火烧开,再转用小火熬煮成稀粥。
【吃法】早晚分食。
【功效】清热解毒,利小便。适用于各种寻常疣。
11 醋蛋
【原料】新鲜鸡蛋或鸭蛋4个,食用醋50一70克。
【制法】将蛋煮熟后去壳,刺6—10个小孔,分成四等份,装杯加入醋拌匀后加盖2—6小时备用。或蒸成蛋羹再加醋拌匀后食用。
【吃法】早晚各吃醋蛋1个。
【功效】活血解毒。适用于各种寻常疣。
12 冬瓜薏苡仁瘦肉汤
【原料】猎瘦肉(切块)300克,各爪(连皮、瓤、子)500克,薏苡仁50克,陈皮10克,精盐、生姜、味精各适量。
【制法】冬瓜、薏苡仁、陈皮洗净。冬瓜切块。生姜切片。猪瘦肉决洗净。把全部原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小火煨2小时,加入味精、精盐调味即戍。
【吃法】当菜佐餐,每曰l一2次。
【功效】 祛湿除斑,养血益颜,清热解毒。适用于各种寻常疣。
13 黄豆芽汤
【原料】黄豆芽250克。
【制法】将黄豆芽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汤。
【吃法】吃豆饮汤,日服3次,连服3日为一疗程。
【功效】调肌肤,除疣,去痣。适用于各种寻常疣。
二、寻常疣患者宜食用:
1、宜凉血解毒食物。绿豆、粳米、黄瓜、苦瓜、马齿苋、绿茶等。
2、宜吃清热类食品。绿豆,清热解毒。丝瓜,凉血解毒。
3、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三、寻常疣患者忌食用:
1、寻常疣的发病与某些食物有密切的关系。在寻常疣患者治疗期间和治愈后的一段时间,都要尽量避免鱼、虾、蟹等海鲜产品,以及葱、蒜、辣椒、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对于寻常疣患者的病情是极为不利的。
2、寻常疣患者要避免能够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