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卡枣核”?小零食里的大风险
81岁患者因进食枣核不慎卡喉,最终导致胸痛来院就诊,经检查发现食道异物。取异物过程中发现食管黏膜损伤,甚至疑似穿孔,病情虽得到手术处理,但仍需进一步观察。这种病例让我们对生活中的小意外引发的大问题有了新的反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为何食道异物问题如此凶险、如何应对以及如何预防类似的危机。
通常情况下,食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部。当某些异物(如鱼刺、枣核、骨头等)卡在食道内时,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胸痛、食道壁损伤甚至穿孔。这些问题不仅使患者极为疼痛,还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食道内异物:小异物,大麻烦
食道异物指误吞或误食的异物嵌顿在食道内。对于喜欢吃枣或鱼的小伙伴来说,这并不是个陌生的问题。枣核、鱼刺、片状骨头等坚硬、锐利的异物,很容易在食道的生理狭窄处(如入口处、主动脉压迫处、食道末端)被卡住。异物一旦卡住,不仅会直接引起局部疼痛感,还可能造成食道黏膜破损、炎症,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穿孔。
以枣核为例,尖锐的形状和特别坚硬的纹理,使得枣核极易嵌顿在食道壁中。长时间的嵌顿会使局部组织发炎、脓性分泌物增多,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细菌感染扩散,甚至因穿孔而引发纵隔炎、胸腔积液等严重后果。
食道异物的症状根据异物的大小、位置和时间长短而可能有所不同。典型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呕吐、胸痛等。若未及时处理,继发问题如食道溃疡、瘘口甚至食管癌的发生几率也会增加。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等机体免疫力较低者,处理不及时可能直接造成生命威胁。
如何应对食道内异物?
当食道内异物明确诊断后,治疗的关键是迅速、安全地取出异物,同时评估异物对周围组织的破坏程度。现代医学中,通过内镜取异物是一种成熟而安全的技术手段。患者全麻状态下,内镜医师会利用活检钳、取物工具或者透明帽辅助操作,将异物从食道内安全取出。
如果异物已经对食道壁造成了损伤或疑似穿孔,则需要根据损伤程度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式。例如,轻微损伤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及局部保护措施痊愈;而大面积穿孔甚至食道瘘口的情况,有时可能需要手术修补。同时,密切监测患者术后的情况,防止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扩散。
在部分病例中,如果异物长期存在或患者对手术恐惧误拖,从而发展成复杂性食道瘘或食管狭窄,治疗难度和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及早就医、专业处理对于食管异物患者至关重要。
预防异物卡喉:日常饮食的八大注意
虽然食道异物问题在医疗上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最好的处理方式始终是“预防为主”。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这类高危人群,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整可以大幅降低卡喉风险。
首先,饮食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存在风险的食材。例如,在为老人和孩子准备食物时,去枣核、去鱼刺等步骤非常关键。其次,养成良好的咀嚼习惯。小口进食,充分咀嚼后再吞咽,可以减少异物进入食道的几率。最后,避免吃饭时大声说话或嬉笑打闹,否则可能因注意力分散而发生误吞。
此外,假牙患者应注意固定好假牙,避免在进食中因假牙脱位造成吞咽不畅。对于气管敏感者或年幼儿童,更建议在进食时有家人陪伴,避免忽视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早期信号。
预防不止于饮食本身,也在于及时认知和早期应对。如果意识到进食过程中发生异物卡喉,不要尝试盲目吞咽或刷舌反复咳嗽等方法,而应第一时间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珍惜健康,远离隐患
食道内异物问题看似微小,但可能产生的后果却深远巨大。这一问题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小的安全隐患。良好的饮食习惯从生活做起,从每餐开始。
同时,学习一些急救常识也很有必要。例如,当他人卡喉时,及时掌握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可能在关键时刻拯救性命。对于身边的老人或小朋友多一点关照,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心的饮食环境。
如果不慎出现卡喉等症状,不必恐慌和手足无措。选择专科医生,早诊断、早治疗,通常会顺利解决问题。愿大家在“入口之美”中不仅感知美味,更收获一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