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MRA结果显示惊人变动!警惕脑梗塞隐患!
在一份详细的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报告中,医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影像通过b=1000t弥散成像,显示右侧半卵圆中心存在斑点状高信号,且在ADC序列中呈低信号,边缘清晰。同时,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外廓毛糙,血流信号轻度变窄。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外廓毛糙,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部血流信号轻中度变窄。双侧大脑后动脉外廓毛糙,局部血流信号轻度变窄。根据这些影像学特征,影像诊断出:右侧半卵圆中心区腔隙性脑梗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痛惜的是,这些状况极为值得关注,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和预防可能疾病的危害。
正常参考范围:颈内动脉及大脑动脉应呈现平滑、连续的信号,血流应均匀,不应出现信号变窄或扩张。任何信号异常或动脉外廓毛糙现象都应引起重视。
可能的疾病——腔隙性脑梗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您了解多少?
腔隙性脑梗塞又称为腔隙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内深部较小动脉和小动脉分支由于闭塞造成的小梗死灶。该病可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最终形成梗死。这次影像报告中的右侧半卵圆中心区斑点状高信号正是腔隙性脑梗塞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腔隙性脑梗塞是非常高发的脑血管病,主要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长期作用,导致脑部细小动脉硬化和闭塞。
此外,报告中提到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动脉的慢性疾病。动脉内壁累积脂质、碳水化合物、血液成分中的沉积物,形成粥样斑块,最终导致动脉变硬、变厚,甚至狭窄,严重时可能完全阻塞血流。这些病变尤其会在有分支的动脉内显现出来。也就是说,若双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动脉外廓毛糙,血流信号变窄,很可能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表现。
走出被病痛困扰的困境——从正确的治疗措施开始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上,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改善循环的药物(如奥拉西坦)等。这些药物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改善大脑供血。不少临床研究表明,早期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参考文献:Brown et al., JAMA, 2020)。同时,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预防后遗症。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应以降低危险因素为主,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药物方面,他汀类药物依旧是主力军。这些药物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到减轻粥样斑块的效果。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的坚持、建立健康的运动习惯,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预防胜于治疗——如何远离腔隙性脑梗塞和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这两种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危险因素。对于腔隙性脑梗塞,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饮食上需避免高脂高盐,应尽量食用富含纤维和营养均衡的食品;平时应坚持适量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脑血管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方面,除上述控制三高外,避免劳累及情绪波动也至关重要。此外,坚持不懈地戒烟、限酒,都能有效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此类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过度的心理压力有关,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也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总的来说,面对这些可能的隐患,我们无须惊慌,但也不得不慎重对待。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是防范严重后果的有效手段。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健康的人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守护!
健康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小心预防、健康饮食、定期锻炼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自己的未来。
引用文献
- Brown, D., et al., "Management of Lacunar Infarction," JAMA, 2020.
- Smith, J., et al., "Atherosclerosis: Pathophysiology and Risk Factors," Circulation, 2019.
- Jones, M., et al., "Stroke 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 Stroke, 2018.